最近回到北京,暂时不需要按时上班,这段时间里生活、工作、学习的安排纠缠在一起,明显感觉效率低下。回想起去年9月听过刘轩的一个在线讲座,讲如何克服拖延症,里面提到一个概念-Process,指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工作的环境和流程。
我有严重的拖延症,一度怀疑自己患有注意力缺失症。过去我会羡慕“自制力”强的人,后来发现大部分人跟我有同样的问题。“偷懒”是生物的本能,而克服这种本能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而减少意志力损耗的方法就是将任务流程化、固化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人经历着朝九晚五上班的生活,体会不到自由职业者的一个困境:不但要完成日常工作,还要规划日常工作。这里借用程序世界中Full stack(全栈)的概念,自由职业者是自己生活/工作的规划设计师、产品经理、建造工程师、检验员。在缺少外部监督者的情况下,设计生活和工作流程,并督促自己严格执行流程,是避免生活陷入混乱的必备要求。
所谓Process,并非单指将日常工作/学习任务流程化,而是指内部、外部环境的优化。
拿跑步来举例子,我当初为了养成跑步的习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长期目标——一年内完成一个全程马拉松,而为了达成这个长期目标,先制订了一个8个月的训练流程。
这个训练流程短期强度不能太大,而且每个月都有阶段性目标。如第1个月完成第一个5km,第3个月完成第一个10km,第6个月完成第一个20km,第8个月完成第一个30km。当第8个月结束时,体能储备已达到跑完全程马拉松的要求了。
整个流程的设计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和自身动力的激励。
关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像跑步训练计划中,需要考虑到喝酒、抽烟等因素对训练效果的破坏,减少日常的喝酒应酬、戒烟都是要列入流程中的。同时在生活中难免有预料外的事务需要处理,如临时加班、家中临时有急事,都会打乱当日的流程安排,在做流程规划时要留出一定的弹性,这样临时被打乱计划时不会影响到流程的整体进度。
关于自身动力的激励,在流程设计时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给自己奖励;在朋友圈中公开自己的长期目标,“先把牛逼吹出去,再去拼命完成它”;给自己设立每个小任务的deadline,并将deadline提前一段时间;将每天的工作时间颗粒化,利用番茄钟等工具,分8~10个时间段分别专心完成一项任务;这些都是激发自身动力,建立紧迫感和成就感的方式。
为了使工作环境和流程更稳固,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个社群,通过社群成员之间互相激励、监督来完成长期目标。像我在练习跑步时没有遇到明显的瓶颈,一直独自完成训练,但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遇到了明显的瓶颈期,这时选择加入一个活跃的写作社群,就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赶着交作业的初版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