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服务。没有好的服务,再好的产品也会是无稽之谈。但是,好的服务也建立在优秀的产品上,产品的完整性是保证服务的关键。而好的产品,最终需要好的商业模式,这是最根本的目的,它直接决定企业是否盈利。
国内互联网企业推崇“迭代思维”“敏捷开发”,也就是说要最快的把一个产品从想法提出到产品上线,然后不断更新版本,不断修复bug,反正就是要快,越快越好,决策者认为谁能先走进市场谁就能左右战局。毫无疑问,在运营推广方面,中国人都是天才,他们擅长讲故事,吹牛逼,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广告效应,这也就是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企业突然之间能够一夜爆红的原因,他们只是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虽然未必能转变成真正的价值,但最起码风头抢到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的产品真的很烂,非常烂,我指的并不是需求层面,而是感知层面,要做一个满足用户表面需求的产品很简单,要做一个能够真正唤醒用户内心感知价值的产品很难,这需要企业家的偏执,甚至天赋,这是技术要求很好的活儿。而国内,我真的想不出任何如此类的产品,腾讯可能是比较接近的,但也不足以出色,因为不管是QQ还是微信,都不称得上是新产品,都是借鉴国外的应用,这样的产品可以说优秀,但不能够称得上伟大。
国内企业注重流量,不惜大手笔的烧钱来获取用户,所以产品发布的最初期往往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随之会越来越弱;国外的企业更像是技术性导向,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与体验之上,这样的结果是孕育期可能不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但是一旦产品进去成熟期,或者是企业抓住了某一个时机,那么它的爆发时长将会是漫长的。
一般伟大的产品有两种,第一种是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技术,像是Google,不仅仅是在搜索引擎领域,在很多其他科技领域,它的理念是比世界领先不止一个身位的,这是世界上技术研发能力最出色的企业,所以它的产品往往稳定,并且功能强大。第二种伟大的产品是体验至上,苹果是用户体验的典型代表,苹果之所以近几年来长期霸占智能手机的头把交椅,依靠的技术含量的成分略小,最重要的是他的产品体验真的是太棒了,从来没有人能把手机做成一件艺术品,这是一种感知价值,它的外观、功能键摆布、屏幕,所有的细节让用户使用起来有美丽的享受。
用户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总希望能够不断的获得惊喜,每一个版本都能够有突破性的改变,这就是国外的产品大部分都能够长久的屹立在市场,并且往往获得不错的评价。但是这样做也有相关的风险性,企业很难持续性的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产品,或者是说创新力和惊喜度会不断的下降,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选择,而选择其他更新颖的产品。
最近撰写论文,所以专门研究了Uber和滴滴,Uber专注专车,滴滴则是整合了一整条出行链,孰好孰坏无从知晓,滴滴的模式确实是令人称道,但我更加佩服Uber的专注,这才衍生出他强大的算法。越来越多大牛开始鼓吹未来的商业社会属于大数据,最大的价值也是数据,其实不然,数据固然重要,企业透过用户数据能够做出很多的事情,但是强大的技术保障是第一基础,未来的优秀企业属于技术导向,而非运营导向,没有优秀的技术做推动,运营是没法有效实施的。
现在整个圈子陷入了必定的浮躁期,每个创业者都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我在北京的咖啡厅里听见的满是改变世界的言论,这是一个阶段,是必经之路,但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缩短周期,否则可能会埋没许多伟大的产品。贾跃亭前几天还说:“中国整个商业环境,已经完全被BAT给垄断了,企业面临的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被他们模仿,二是被他们收购,三是被他们参股。”
他日若是投身于浪潮,必将坚持三种原则。其一,工匠精神,把握用户需求与感知,顺天意者必成事,天意则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则是感知与需求;其二,工匠精神,不做毫无意义的低价战略和推广,价值在于使用,而非价格与传播,就好比我以前对陈欧和聚美的感觉还不错,但是自从他大头像的广告充斥了所有的公交车站地铁枢纽,我也产生了视觉疲劳;其三,还是工匠精神,踏实耕耘,当年沛公一代草寇,委身项籍帐下,卧薪尝胆,不拘小节,养精蓄锐。待时机一到,占关中而夺天下,终成一代枭雄。外表心如止水,不动声色,实则胸怀大志,波澜壮阔。此为强者不可畏,可畏者忍也。可敬可佩。
之所以多次强调工匠精神,因为不仅仅是企业,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应该具备工匠的专注、创新、平静的态度。
我也依旧想重复两句话,其一,优秀的服务建立在优秀的产品上,优秀的产品建立在合理的模式上。其二,鄙人不才,所讲一切均为个人看法,所说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