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想想退休好遥远,以六十岁计,要三十八年。
现在想想,也不算太远。今年过完了,就算走过半程。
而且,时间流逝都是越来越快,后半程肯定比前半程更快。
以人生看,年八十余纵不为高寿,亦不为殇寿,不过不失,则也已过半程。
前些时偶然听说,一个高中同学淋巴癌,年初去世了。毕业后就没联系了,印象里还是他在足球场上飞奔的样子。前两天,一个相熟的知名外国记者心脏病,去世了,印象里还是他在大会上提问的样子。
2
无间道主题歌唱道:我们都在赶路,忘记了出路。
我们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走得慢了,唯恐被别人落下,就算快了,还唯恐被别人追上。不敢慢,不愿慢,在推推搡搡、挤挤撞撞、熙熙攘攘中,才发现,就算比别人快一步,又有什么好高兴的?不过是早一步到终点罢了,还得在那儿等着。
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只想尽快到山顶,但到了山顶,石块就又滚下山。
普罗米修斯被鹰啄食肝脏,只想让鹰尽快吃完,但第二天肝脏又长出,鹰还会来吃。
沙僧在流沙河被飞剑穿胸肋,只想尽快穿到百次结束,但过了七日,飞剑还会来穿。
尽快结束就是尽快开始,终点就是起点。
到年底做总结、做规划、做归档、做考评、做一切收尾工作,忙忙叨叨地觉得都做完了,这一年就圆满了。
结果,睡一觉起来,日历又翻到一号,还要从头再来一遍,而且目标只有比前一年更高。
所以,别着急、别慌张、别赶路,特别是对于人生这种到了终点就不会再有起点的事,更是如此。
3
如果把人分成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两种,假设一下,最极端情况是:
乐观主义者觉得,每一天、每件事都特别有意义,即使是再微小的事情,也能从中发现乐趣,至少,度过一天本身也是最大意义。
悲观主义者,觉得每一天、每件事都毫无意义,即使王朝兴废、物种灭绝这样的事,都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所有人,大抵都处在中间阶段,或偏向这边,或偏向那边,有时偏向这边,有时偏向那边。
到了年底,乐观地看,这一年完成了这么多事;悲观地看,这一年干了这么多事,但没留下什么痕迹。
乐观总比悲观好些,还是要积极看待身边事,但有时悲观心态也要一点,能在困境时看得更通透、更淡然。
所以,到年底了,不错,这就是成就;但是,也别得意,明天就翻新篇,过去的都不算了。
4
写字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留下痕迹。家父从小就教育,好脑筋不如烂笔头。笨如我,自然没有好脑筋,更需要烂笔头。
年纪渐长,脑筋更差,即使昨日之事,亦如水洗过般无痕,唯有写下来,才能唤起一丝记忆。哦,当时还有这事,当时还曾这么想。
至少,多写写,笔头不会更烂。
2016年初开公号时,风口已经过去了。现在回想,那时风还是很大的嘛,现在别说猪了,就是树叶可能都飞不起来。
以前三四百个粉时,一篇文阅读三百左右,现在一千三四百个粉,一篇文阅读还是三百左右。真是不动如山啊。
当时想,日更做不到,周更总可以吧。一周一篇,坚持一年应该行。
结果,坚持了一年,又坚持了一年。
今年1月1号的“剑桥简明丐帮衰落史”是种树书之七十九,今天这篇是一六六。
算来,一直是不到一周发一篇。真种树的话,也有一片小树林了。
5
别人对自己的公号关注、取关,来来往往,完全理解,因为自己对别的公号也是关注、取关,来来往往。
这一年,取关了一些公号,包括关注很久的一些号,也新关注了一些号,不过总是入不敷出。
盘点一下,关注的个人化公号越来越多,也就是更多在文章中写个人生活与感悟的。
当然,谁都想看个性化表达、与众不同的故事和色彩鲜明的东西。
再高大上的东西、再英明正确的理论、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没有个性在内、不接地气,一样没人看。
而这些新关注、个性化很强的公号,大抵属于年轻人。比如孔鲤、在下行之、一棵花白、西湘。
这些大约都比自己小十几岁。看看他们的文字,颇有些惶恐。
小时候看金庸古龙,觉得写得好,只是赞叹而已。现在看别人写得好,却多是感慨。
赞叹只是赞叹,因为对前辈,感慨却是除了赞叹之外还有感慨,因为对青年。人家年纪轻轻写得这么好,你呢?
啥事都有天赋,文字自然也不例外。才华与吃过多少饭无关,功力、其实也无关。
既然天赋不可变,又不必着急赶路,那就该如何如何吧,想读书读书,想写字写字。中流半渡时,彼岸无非此岸,何必有目标?
今年,读书六十三种、六十六册,写字二十四万。明年,嗯,不定目标。
6
记不得哪个电视剧了,“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也记不得哪个角色了,康熙还是乾隆,反正是张国立演的,在一个“千叟宴”之类的场合上,听一群老将唱:那一年,十万大军出玉门。
嗯,现在还没到写“那一年”的时候。
也许,将来什么时候,也会写“那一年”。
但这一年年末,我希望,明年年底时,还能再写一篇“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