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入门之后,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
当你的学习遭遇门槛,技巧怎么练也提高不上去。
当你演出、抑或比赛失利,并由此产生了极强的反感情绪,乐器连看都不想看。
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已经进入了学乐器最痛苦的阶段:厌烦期。
但是请先别太紧张,因为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这很正常,也很普遍。
每个琴童都会经历这个阶段,饶是朗朗,也曾坦白自己有过一段抵触弹钢琴的时光。
只是,厌烦期虽然都一样,但结局却大有不同。抗不过去的,学琴生涯往往就此宣告终结;而扛过去了的,通常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是如此,厌烦期到底该怎么平稳度过?
首先来说一下负面的典型吧。
厌烦期的问题其实对成人学乐器倒还不算什么大事儿,在琴童的身上反而更加明显,尤其是对那些望子成龙的琴童家长们,就更是压在心头的大事儿了。
我知道,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练琴时,所有的家长都会上火、发愁。但是我诚恳地奉劝一句,此时千万千万要冷静,尤其不要用蛮力强迫孩子坚持。
如果孩子的心里不认可,迫于家长压力的继续最多也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更糟糕的是,很可能家长的强压反而会进一步诱发孩子产生放弃的念头。
那么,厌烦期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
我觉得选项有二。
其一,也是最优的选择,就是寻找和激发新的兴趣点。
我们先来摆真实经历,讲道理。
在我学琴8年之后,如期邂逅了厌烦期。那时我正和一个水平明显优于我的同龄人一起上一对二的小课,两个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竞争关系。所以对我来说,每每上课都是一种无情的打击与煎熬。
此外我还受到了一击重创,就是考级失利。同样的一个级别,人家的考核结果是“优秀考生”,而我则是“勉强通过”,这对我的自尊心毁得不是一点半点儿。
而那时又刚好碰上我小学毕业,面临到底是要走专业学习的道路,还是仅维持业余爱好这一重大抉择。基于上述一系列重创,我果断地拒绝了专业的道路。
没有了上进的压力,我开始顺理成章地找各种理由不想练琴、畏惧上课,甚至逃避一切相关的东西。
直到我以特长生的身份加入了乐团。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那么多的乐器,而且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合奏的感觉又实在太美妙,再加上那位重创我自信心的同学因为进入专业院校而不再与我一起上课。
所有的负面因素都由此逐个瓦解,我也终于如愿逃离了被打击的局面。
得益于排练,我又重新找回了演奏乐器的乐趣,学琴之路也由此坚持了下来。
这只是我的方法。当然,我相信激发兴趣的方式还会有很多。譬如先从听喜欢的音乐开始做起,抑或看演出,参与一些交流活动等等。
最重要的核心是:千万不能采取蛮力来强压,一定要耐心地寻找可能契合孩子兴趣的关键点,并由此做放大式的引导,才有可能成功。
其二,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让功利变得更彻底。
如果不能因为享受乐趣而学习,那么明确学习的好处和利益,也是诱发动机的有效方式。
这一点其实在很多成人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是极其主流的激励因子。
因为学乐器的好处和收益众所周知,无论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还是塑造艺术化的个人形象,会演奏乐器都是最有效的利器。
也就是说,只要你还在意这些好处,尤其是看到他人的展示心生羡慕之情的话,就能产生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习。
但如果想在孩子身上采用这种方法,那么家长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有技巧地、不着痕迹地向孩子展示学习乐器的好处。
譬如拿身边的同龄人做榜样,抑或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做例子都可以。但是家长切忌用力过猛,因为当孩子意识到家长的过度动机时,很容易形成抵触情绪。
细水长流、循序渐进往往更有利于实现积极的结果。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养成习惯走捷径、急于求成的坏毛病。
就像前一段时间曝光的美术兴趣班黑料那样,为了满足家长们炫耀的需求,其实一个作品的框架和主要内容都是老师用模块化的方式绘制的,孩子只不过像马戏团的动物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素材对到相应的位置点就算完成一幅作品。
看起来一幅画作相当成熟完美,实则孩子的自主创造部分近乎于0,但老师们提供给家长时宣称的却是孩子的成果。
这就有点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了。
但是在家长功利的需求之下,这样的做法却成了粉饰太平的潜规则惯例,人人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艺术应当是美好的,可一旦掺入功利的目的,就难免会走样。
所以,想要学好乐器,功利的诱导不是不可以,但只适宜点到为止,过度的结果一定得不偿失。
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回归到兴趣之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动力冲破一切困难,并且体验到享受音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