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这是区分于其他门类的关键点。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和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该舞蹈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的轨迹,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
要理解“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其发展起源。“圆”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核心审美概念和意象原型,在诸多有关的审美理论阐述中,几乎都有记载。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元素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无论是造型、动律、运动线,还是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认同。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意象。从宗教祭祀舞蹈,到宫廷宴乐,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四周围观的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地进行表演。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但形式仍然局限于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才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
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平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其他角度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这就要求舞蹈造型、动作走向要满足让180°或360°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舞美与西方芭蕾舞只满足正面观众的审美需要相区别,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展示,要求从舞台各个角度上看过去,都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