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能永远抬头就看清远方,我们似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在某一刻陷入焦虑和迷惘,这不见得是坏事,它反映了我们对现状的不满,也包含着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身进步的渴望。
今天和大家分享四点有效的应对方法,希望帮助此刻茫然无助的你早日摆脱平台期,重拾生活的意义。
一、迷茫路段和行动王牌
许多朋友或许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比如好好学习、多看书、多学技能等等),但又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以及,究竟有哪些是当下真正想做且能做的。
是不是常常觉得:有时没什么特别重要和紧急的事件,只有一堆源于没事找事、可做可不做的任务,我们既无法区分孰先孰后,又做不到雨露均沾,就会产生一种生活失控的感觉。相比之下,有DDL催着跑反而比较安心。
无论如何,成为咸鱼或是仅仅表达不知所措并不能产生实际意义,建议大家先动起来。只要动起来,生活就还在掌控之中——正是由于这份掌控感,所做的一切才不单纯是出于化解内心焦虑,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这么做并想要做好它。只有用一件件事填充时间,才会从中取得乐趣和收获。
倾向于有条理有安排的生活的朋友,心情烦乱的时候不妨写一写现状分析。
首先,把近期关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事件、想法、疑问等分点罗列下来——写完兴许会发现,嗐,原来就那么些事儿。
接着,找出最影响当下心情的点,正面的作为自我鼓励,负面的分析前因后果,吸取经验教训或思考解决方案,尽量让一些问题变得“有解”。
总之,有意分析思考并赋予各个层面以意义,让它看起来没有白白度过。看着一切码放完毕,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安心的感觉。
无论如何,就算被生活给了张X牌,也不要把它看作是一无所长的标签,相反,它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我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二、行动区间和量化方案
定期复盘,把完成的事项量化处理,你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以我个人为例。我对自己的印象或定位一贯是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前些天把半年来完成的事情逐一量化,却惊奇地发现,其实自己做了不少事情。
比如,做了近4000分钟运动,肝完二十几份大几千字作业,读完二十几本专著,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过完一遍雅思单词,学习了PS和ID,完成三件手工作品,还出了好几趟远门……
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这个发现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复盘的重要性,有种重整旗鼓和重燃斗志的感觉。
另外一点是,不要担心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假如放在一段更长的区间,就会明显看到量的积累。
换个角度说,一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假如细化到每个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你的工作量其实并不很大。
比如,4000分钟运动看似很长,但换算下来每天不过花二十分钟。看书也一样,每天50页,阅读加笔记顶多两三小时,一周一本,时间是很充裕的。
所以,“年度计划永远完不成”根本就是伪命题,只要不断细化任务并执行下去,一定会有看得到的变化。假如足够自律,你甚至可以提前或超额完成,甚至为它添砖加瓦。
三、逸出常轨与回归正轨
一些朋友在不想学习的时候会逼着自己学下去,这样至少会因为在“干正事”而少一点罪恶感。
但事实上,这同样是在浪费时间。厌烦做一件事的时候,效率真的不会太高。当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的时候,千万不要争个你死我活,试着让二者意见一致吧。
为了避免总以为在过苦行僧生活,建议安排固定时间彻底放松休息:睡到日上三竿也可,刷剧刷综艺也可,做做DIY也可,出门旅行也可——总之不“正常营业”就是了。有时彻底放松一回,反而不那么沉迷于享乐了。
接受自己不能每一天都像赶鸭子上架似的从早忙到晚,接受这些旁逸斜出的时刻。只要不沉迷太久,它也不妨是一剂放松的良药。
当然,拖延症患者本人在赤裸裸的DDL面前也琢磨出了一套应对办法。
首先,制定任务执行步骤,进而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掌控感是最重要的。
在大脑排斥的时候,可以做张损益表,把完成这件事的收益和奖励,以及不完成的损失和惩罚一并写下来。
如果你还是学生,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可以暗示自己:如果你写了,过程中能学到很多思路和方法,兴许会有新发现,事后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万一被夸了还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但要是不写的话,除了一时爽之外啥也得不到,连小镇做题家身份都保不住……(别说了我写还不行吗)
事实证明,勉强情绪一般多见于启动阶段,当我们真正投入其中,跟着心流走的感觉真的不要太好。
总之,要努力唤醒内部和外部动机。有“企图心”地做一件事,往往比纯粹出于“喜欢”更能达成目标。
四、碍手碍脚与游刃有余
凡事总有一定的套路和方法。我们需要方法,就像挥舞手中的刃一样。
不过别忘了,游刃有余的前提是胸中有货、面前有牛,是有无数头牛给你解,以及长时间的磨练。
它们就是资源和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称得上自成一家的人,必然占有某一领域相当数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磨出独家本领。
不过,方法不是挑到篮里就是菜的,合适与否,得靠自己亲身经历和尝试。
我们当然希望像许多大神一样,一年读几百本书,半个月背完所有专业科目,或是N+1件技能傍身——他们的学习方法很吸引人,也并非不可能,但不一定适合很多人。
比如,我也能将快速阅读的方法说得头头是道,然而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哪怕跳过一行就会云里雾里不得不卷土重来。一小时只能翻一二十页不是没有过。
我也知道高效记忆的方式。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固然很好,只是那么多作品引文,却不是想改就改得了的啊。金鱼脑本脑只能一遍遍整理回顾,待内容们刷脸成功方才记得住。
我也了解睡眠周期的知识,但经常一不小心就睡过头;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思想,但初步思考依然十分凌乱;知道如何克服拖延,但就是无法避免拖延……
方法用在个体身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这大概就是道理都懂却过不好一生的原因吧/笑。
但是反过来想,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的功夫尚未修炼到家呢。也许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何去消化、适应并根据自身情况修正,仍然需要以时间和资源为基础。
而这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看你愿不愿意不耽烦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五、总结
1.迷茫的时候写一写现状分析,行动起来,增加生活的掌控感。
2.从时间和步骤两方面细化任务,定期复盘,注意量化。
3.安排固定时间彻底放松休息,制作损益表,唤醒内部和外部动机。
4.资源和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计划是想象的蓝图,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加精彩丰富。茫然无措的时候,不一定是由于前方的道路窒碍难通,也可能意味着你拥有更多选择。走一步拨开一段迷雾,同样可以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