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本章体现了老子的“平等”思想。“天地不仁”体现了天地间万物平等、“圣人不仁”体现了人人平等。人要效法天地自然,彰显天人合一的思想。
为国者,要效法天地,动静自如,静,则休养生息。动则合乎“大道”法则。不偏不私,爱惜民力。
为人者,也应效法天地,常持虚静
,少言多行。
【分句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不会偏爱哪一个,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事万物自生自灭。
刍狗:是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的狗。用以代替远古时期,人们用真的狗来祭祀。虽然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很尊敬他们,小心侍奉,以求福报。一旦祭祀礼成,人们就不尊敬他们了,或用火焚之或践踏之。祭祀前后,贵贱的区别在于一念之间,一个“仁”字,即偏爱之心。
“天地不仁”表达了老子自然哲学中,万物平等的思想,不仁是手段、措施。仁是目的,唯有不仁,才能至仁。
【分句解读】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是没有仁慈的,毫无偏爱之心,同样像天地对待刍狗那样,对待老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包含的是老子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大道”眼中应效法自然,人的出生入死,人心衰荣辱,不过像刍狗的成败荣辱一般,并无特别之处。
老子讲这段话应当和他当年的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他生活的年代,诸侯割据,走马换相,百姓处于极度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被窃国者们掌握于掌股之中,左右生死,可谓社会震荡,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希望当局者来,遵循大自然法则,不仁,而使民众休养生息。
【分句解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正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不动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虚空的世界,但这虚空的世界一旦动起来,就会生生不息,呼呼生风,永不枯竭。
橐龠,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风箱。风箱不用的时候,一丝风也没有,但只要鼓动他,他就会不断有风出来。
天地道法自然,善为道者,制作橐龠,效法自然。一静一动,一阴一阳,推拉呼吸,循环往复,用之不竭。
作为个人来讲,不为启用之时,不如静持无为,任其自然而然,静待花开,当可用之时,效法大道,就要生生不息,有所作为。
作为国家来讲,治理国家政令繁多,朝令夕改,不惜民力,动大如静,造成乱象,使人困惑,还不如持守虚静,任其自然而然,“不仁而仁”。如同橐龠,虚空时保持可用状态,鼓动起来,则充分发挥作用,“一静一动,皆合道矣”。
多言数穷
老子在这一点上,和孔子讲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一致的。老子认为词不达意,言多必失。不如保持沉默而“守中”,即保持虚静。一个物体,只有保持虚的状态,才能继续往里填上东西。一个人只有处于“虚”的意识状态,才能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不管是“刍狗”也好,“橐龠”也好,他们有用无用,都只不过一念之间。用他,他就承担一定的作用,不用他他就毫无作用可言。人也一样,当然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不被用之时,处“虚”静守,不断学习,静待花开。切记不可自暴自弃。可用之时,则充分发挥作用,并且要戒言多行,使自己永远保持虚静状态,保持永远获得前进的动力。对于国家的治理,道理也是相同的,偈语说得好,“橐龠之中藏造化,虚无窟里演乾坤,虚受虚动神为用,忘言守中自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