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人间词话》第十七则,作者对比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我想,对于小说家、导演、艺术家来说,这句话也无不适用。
长于理性思维的诗人,一定是阅人无数,历尽沧桑的,一定是对现实生活充满细腻感触和深入感知的,所以才能具备那么多的素材,那么多的情节,那么好的故事,才能写出那么伟大的著作。
路遥如此,张爱玲如此,三毛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罗曼.罗兰如此,许许多多中外名家皆如此。当然也有很多天才,如李煜一般,是属于主观之诗人,困于一庭未曾深度入世,但也能写出至情至性之词文。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今能日更千字文,并且因着自己已有的经历,写出真实感触的文字,我想也是这么多年,我从未囚居于一处,经历了太多事情。
有很多时候是不得已,更多时候皆为自己的选择。不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总跟人自嘲,不知道命运的洪流,将把我裹向何方,但我似乎愈来愈清醒地感觉到,眼下拥有的一切,都是我想要的,已然失去的,也化作了我的血与泪,已经与我合二为一了。
如今,似乎对世事人情,几乎可以一眼洞穿,但也保持善意,尽量宽容以待,也不再轻易定目标求成就了,只是欢喜、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文章。
我的阅世,不仅从行万里路来,更在于读万卷书中。我一个人享受着书海的丰富,也坦然面对着人世的变化。
我明日要陪导演、编剧和原著作者去故事发生地采风。资深文艺女同事一听说,顺手拿了一本《你将来的样子:编剧导演入行经验谈》给我看。我一看就爱不释手了,泡上一壶生普,坐那儿就不想动了。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跟筹拍电影沾边,纯粹是出于好奇和兴趣。故事题材很好,我实在忍不住,想要去助力一把,攀援着难得的机会,就跟着上了那条船。
现在仍然在造船阶段,至于能否造出来,能否真正出海,我只能选择真信、真干,不管能不能出海,这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份经历。至少跟着大咖们,听听故事也是极好的。
手里的铅笔,不住地画着下划线,每一位编剧导演与记者之间的对话,都很有意思很有故事性,我真的是拿来当专业书看的,做了很多思考和笔记。
看完记者与《前任》系列编剧、导演田雨生的对话,我按捺住继续读下去的兴头,先来完成今日的分享和交流,即便这更多只是自说自话而已,但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和刻意练习。
在对话中,田雨生导演也讲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同时他也不断强调,要重新沉下来去生活,去关心亲人、朋友、恋人和同事。也许在关心母亲的更年期时,便同时关注了更年期女人这个群体,便有了对老年危机更多的现实感触,能拍出更触动人心的作品。
是的,很多电影作品,文学作品,看似平淡朴实,没有大场面大背景,但是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像《你好,李焕英》一样,我二刷三刷依然泪流满面。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时,反复强调了曹雪芹的经历。他说曹一定是见过那些西洋玩意儿,一定是经历过家族顶级繁华的,才能写出那样的物品用度。而且他一定是对现实生活触觉特别灵敏,心理特别细腻的,他写下那些能代表每个人物个性风格、文化属性和阶层见识的对话,真是让人越是细读越是佩服。
五百导演在回答记者时引用了小林一三在《我的生活方式》中第一页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建筑设计师绝对不可能出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当时就让我怔住了。仔细思来想去,真心奉为真理。
如果一个伟大的建造师,连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伟大建筑都没有去打过卡,没有去参观过,怎么能设计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作品。也许有“主观之诗人”一样的天才,不用出门也可以设计出精品,但相信绝对是极少见的。
梁思成林徽因当年在留洋归来后,走访了无数古建筑,留下了那么精美无误的手稿,那么经典伟大的设计。林徽因一张穿着旗袍在梁顶上描绘的照片,每次看来都让我心生敬服。
我曾经分享过《爱上一座城:林徽因谈建筑与设计》这本书。我从不过多关注关于她的爱情和风月,更多是她的诗情画意,她对建筑学事业的热爱和专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言的变迁……”每次看到她写的这段话,我都泪盈眼眶。
我前段时间在古书店毫不犹豫入手了DK《伟大的旅程:一生必看的103个建筑》和《伟大的建筑:图解世界文明的奇迹》。
入手这两本书全因为跟大女儿的一段对话。“妈妈,我未来是不是可以当设计师,你希望我是服装设计师还是建筑设计师?”“我觉得你都可以,你可以尝试着去设计衣服,建筑嘛,下次带你多去看看。”
如今,因着完成学业的时空局限,不能带你们去远方,那我就用这种方式,将远方请到家里来,然后跟孩子们一起,点到哪儿就去哪儿,看看伟大的建筑,伟大的文明。这也是我能给孩子们做的。未来如果有机会,人类彻底战胜了疫情,希望能跟着孩子们,去真正打卡这些地方。
对于孩子们来说,一样“不可不多阅世”。越多一丝对生命的觉知,越来越觉得考上双一流大学,并不是孩子们的终极目标,对于她们来说,分数不是唯一。
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更被需要,更多责任,也希望她们能担当大任,但更多的是,守护她们在本来的年纪,经历本来的事,同时也要托举她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引领她们极力扩展认知,才能真正帮助她们找到自己的志趣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