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看了几遍,才理出了头绪。
发现,跟一开头没搞清楚《二十四孝图》究竟是本啥子书有关系。
搜索“《二十四孝图》”词条,发现,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书。
最初,由元代郭居敬辑录成册,当时并没有配图,是后来的印本才配了图画,成为了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而鲁迅的文字,就是以年少时的自己,读有插图的“二十四孝”故事的感受为例,来批驳那些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在很少的被当时的塾师允许,又因为有图画被稚拙的孩子所容易理解,还因为被统治阶层大力宣扬传播甚广即便愚氓者如阿长都能滔滔讲出故事的文言文书籍中,《二十四孝图》是有代表性的。
其中的“陆绩怀橘”“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在今天的我看来,是比较好理解也能够办到的孝,不过是吃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而是打包给家里老人,自己吃糠咽菜给父母背米,天气太热将枕席扇凉快让父母不热得难受,而“哭竹生笋”就玄了,孝感动天,冬天也生出笋来,这样的故事目的是啥?是说凡父母要求即便再不合理都要顺从,推而广之,君臣父子,伦常所在,再如何悖谬,都务必要去做好?还是说,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唯心所感,从心而行?又有卧冰求鲤的故事,鲁迅说他住在江南,天气温和,即便结冰也只是薄薄一层,孩子一躺会冰破落水。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觉得这故事并不合情理,又不是还不识钻木取火的年代,要冰下求鱼,为什么要孩子赤身裸体躺冰里,有病呀?
据故事讲,是为生病想吃鱼的后妈,王祥才在寒天冻地脱光衣服把冰烘化。鲁迅说此类故事,基本上是“必须不顾性命,才能孝感动天”。天道果然如此,那真令人发指!
再说到最让人反感的“老莱娱亲”,因为里边有为讨双亲欢心“诈跌”后做“婴儿啼”,鲁迅特特找出了较古的《孝子传》,发现另外的版本是“上堂脚跌”怕父母伤心,才假装婴儿哭,觉得这版本要真诚得多,稍近于人情。
更有郭巨埋儿,为了老一辈能存活,竟狠心将三岁孩子活埋,这是多残忍的事?
怪不得鲁迅忧惧,大感恐怖——其时,他家的境况正一日日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也愈老了。
这些故事,对于童蒙未开的孩子,会怎样的潜移默化?
看看如今的孩子,只说一套逐渐在普及的童书就可以一窥端倪——《纽伯瑞获奖小说》,是美国孩子成长读物,里边写到的事情,真是成长中的少年真正经历,比如,因为孤儿寡母又住在坟场边,少年受到同伴歧视挑衅的《男孩成长史》,比如父亲供职监狱一家人不得已搬到关押重刑犯的小岛小孩如何融入当地的《我给卡彭老大洗衬衫》;又比如母亲去世,父亲独自经营农场的一家怎么迎来新女主人的《三个美丽的谎言》……
呜呼,真是幸运的年代,和那时的鲁迅,和鲁迅同龄的孩子,所有把《二十四孝图》当成儿童读物的孩子比起来,是怎样的幸运和开化?
让我借看到的一句话对鲁迅举的这本文言书做个综述:
所谓《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指斥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而这样为统治阶级坐稳坐定江山不惜愚化弱化老百姓,新生代的读物,真是太多,鲁迅算客气,只举了一例!
所以,鲁迅先生,为了救救孩子,举起了白话文的大旗。
所以,他才不无痛切地一再在文中强调:“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所以,即便是因此下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战斗下去!
头疼着,我也看完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想:如果生活在鲁迅先生的年代,我一定也会,和鲁迅先生一起,坚定地举起——反抗谋害白话文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