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一些书,在年纪轻的时候读,感觉不过尔尔,年纪稍长却发现其味深长。有一些话,过去听了就像风吹过不落痕迹,而今回味却像句句说进你心里。
上学的时候,老师开的书单里有一本《老子》。我捧回来读,不到半日便扔到一边,感觉无趣得很。现在,我抄写它来练字,一边写一边默念,常常会因为遇到某一句心意相通,而停下笔来啧啧赞叹。譬如这一句:
“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是在说治国为政,可我却觉得,人生幸福的道理都在这一句里了。
所谓啬,不是吝啬,也不是单纯的节俭,而是指爱惜。待物唯啬,不是要过度抠门、不去拥有好东西,而是要拥有好东西、并好好地对待它们。
在今天这个消费社会里,有不少购物成癖的人。他们(通常是“她们”)必须无休止地追求更多的好东西,却始终无法填补超常的胃口。铺天盖地的广告暗示说,只要你拥有更多的好物,就可以生活得更好。问问你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你是否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对那些尚未拥有的东西充满了欲望,却一点也不爱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件商品放在商场里可以让你双眼放光,可真的属于了你,却立刻失去了魅力,被闲置一旁。时间久了,你有了很多常年“不得宠幸”的衣服、鞋子、包,你总是在换换换,无论什么都要用最新款,把旧的统统扔掉。然而,“生活得更好”的许诺并没有实现,你仍然困在烦躁、郁闷和空虚里。
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从日本代购虎牌电饭煲,朋友问我要不要也带一个。我问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旧的那个怎么办?旧的那个也很好。”
待物唯啬,就是要好好利用已经拥有的东西,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在它们的陪伴下度过一段满足的时光。
比如说,心爱的鞋子、包包,用过了要花时间擦干净,抹上油。心爱的衣物,要温柔地洗涤、晾晒、收纳。无论是电器,还是其他日常用品,一旦拥有了就要好好使用,直到它们“寿终正寝”的那一天,惋惜地与它们告别。
人和物可以建立起这样一种美好的关系:我幸运地拥有你,你幸运地属于我。那么,在购物的时候,我们或许会谨慎许多。因为拥有一件东西,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它的标价,还包括我在未来的时间里将给予它的爱惜。
带着这样的心情购买和使用物品,这些没有生命的物品也会毫不吝惜地回报我们,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心,甚至会成为我们回忆的载体,记录下我们的一小段人生。
梁文道的文章《什么是奢华?什么是教养?》流传得很广。里面讲到英国的老派绅士是如何惜物的:一双顶级的皮鞋可以穿上十来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
古今中外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国也不乏这样的绅士。比如,我很佩服的一个人物——张謇,在南通,他办企业、办学校、办慈善,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一地之面貌。胡适评价他“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的个人生活就是以“啬”为信条,极尽简朴,爱惜物力。他自号“啬庵”,他的墓园也被后人尊称为“啬园”。
一个“啬”字,可以使我们与物建立起美好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与自然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当我们真心地爱惜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就会倾向于追求物的品质,而不是数量。一件物品可以陪伴我们很久,直到它坏了不能用了,我们只需购买一件品质更好的来替代它。这使我们的消费质量大大提高了,消费数量却减少了。
我们的这种选择倾向会通过市场反馈给生产者,促使他们生产“少而精”的产品,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对自然“有节制的利用”。
同样,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脱不开一个“啬”字。爱一个人爱得深切,就会发自内心地珍惜TA。而不懂得以平静满足之心去“惜物”的人,又如何懂得“惜人”呢?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讲了顾曼桢和沈世钧相识之初的一件事:中午他们去郊外拍照片,曼桢丢了一只红手套,嘴上虽然不说,心中却有些怅惘。下班后,世钧冒着夜色和冬雨,去把手套找了回来。张爱玲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他和她的心:
“曼桢这种地方是近于琐碎而小气,但是世钧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她这种地方也还是很可怀念。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这样一个“琐碎而小气”的女人,她爱惜属于她的手套,当然也爱惜属于她的人。我若是一个男人,我何尝不想属于这样的一个女人呢?我若是一个女人,我何尝不想许给这个懂得爱惜之心的男人呢?
人生的哪一种情又不是如此?说千道万,不外乎两句话:和好的人在一起;好好地对待TA。
总会有人试图为自己糟糕的关系辩白:我不爱惜TA,不好好对待TA,轻视TA,欺侮TA,甚至虐待TA……这些都是因为TA不好。
可是,你为什么不离开,去和好的人在一起呢?你为什么要坚持在一起,却又没有半点爱惜之心呢?归根结底,还是你不够好啊:
既无善心去爱惜,又无能力去选择。
治人事天,莫若啬。获得幸福的办法很简单:爱惜身边物,爱惜身边人,与物、与人都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祝愿每一个人都可以眼含笑意、自信满满地对身边物、身边人说上一句:
亲爱的,我幸运地拥有你,你幸运地属于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