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办法有很多,学习的目的也有很多。对应的教育方式也很多。
用逻辑串联知识点,来点幽默的段子,轻轻松松记下点法门,这是新东方的教育方式,我在2003年上GRE培训课领教过,还交了很高学费。不知道现在改良了多少。
《论语》内涵很多。其中也在展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目的不是培养专家,“君子不器”;也不是培养圣人造神崇拜,“后生可畏”,人人为师;而是传道。不为考试,不为证书,不为温饱。所以学《论语》对应的教学方式即要创新也要复古。
在预习《学而》篇时,有句话不甚明了。“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同《子罕》“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部分版本白话翻译为:“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朱子注解:“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可见朱子是支持这个解释的。
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好像和“三人行必有我师”违背了呢?
再进一步查询,“无友不如己”是长期争议的一个话题。支持不如自己这种直译的说法的人也很多,比如皇侃,康有为,钱穆,杨伯峻,李零。
但我更认同另两种解释,结合《论语》全文,及文本,“ 无友不如己者。" 解释为没有朋友不是同道或同类的,或 没有朋友没有长处的。这也和《述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贯了。
与《学而》的前一句也可以呼应:“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指没有仁,而不是少仁。船山先生言: “故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岂可以多少论哉?” 仁没有多少之说,道德自然也没有多少高低之说了吧。
朋友总有长处和短处,善和不善,那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善者可以为师吗?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句话说明为师和为资是有区别的。资是就是参考,参照。师就是“表”标本要学习,资是材料要参考。这也是善者为师,要从师之;不善者改之,“资”之,不妄师矣。
船山先生言“人苟知择,岂患无师哉?” 选择老师,选择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式,进而选择自己的生活,工作,信仰,都是最关键的。而这种选择其实在熟读精读这些经典后养成的理智直觉中涵养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