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新的日有所诵,选了一直很喜欢的金子美玲的童诗。
在统编版一年级的教材中,本来有她的《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今年被删除了。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而诗人的身体里,仿佛一直住着个孩子。金子美玲的儿童诗清新灵动,讲求韵律的同时富有童趣,洋溢着绚丽的幻想,充满对光明和美好的希冀。我自己非常喜欢,我也希望孩子们能爱上它。
昨天配了拼音,进行精心排版,选择了凯叔的版本,看起来都很美好。今天晨读带着孩子们读了前四首,明显在《知了的外衣》和《羽绒被》两首中卡住了。
童诗中奇妙的想象,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孩子们。和去年的班级相比,在展开想象这一块中,明显弱了。为什么?
与诗歌沟通不足
相对于短篇的童话故事,童诗更短小,需要读者通过更多想象去补充,去感受其中的美妙。三月时候,诗人雪野老师在微信群里面分享时候说到:“经典的诗歌就要让我们细细的去体会,每一个字背后是一个画面。每一个字背后,诗人的脚步声似乎都能够听得见。每一个文字的背后,我们好像还能够捉摸到诗人的眼睛,诗人颤动的那一根心弦。我们一定要把那画面还原。”
在日常的诵读中,并没有去强调想象。除了部分孩子对文本的敏感和长期家庭熏陶下能做到之外。孩子们往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想象的云彩”。需要放慢脚步,更多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去想象。
羽绒被给谁?孩子说给妈妈,给山区的孩子。这类型的回答是典型的关联自身体验的。因为日常对这方面指导更多,从文本出来联系生活。但是还并没有深度阅读,去读懂这首诗的美。读前读后对于孩子没有任何区别。作为小读者,并没有通过脑海中文本所带来的幻想意象增强了享受,只是浅浅划过。
我们在快什么?
翻看孩子们的阅读记录本,发现三类文本占据主体,之前就非常明显。1.传统经典文本。西游记、千字文、成语故事。2.各类文字桥梁书。3.科普类书籍。极少有孩子进行绘本阅读中。因为大家都觉得绘本阅读弱爆了,是幼儿园的事情。因为追求更快更强,挑选“高级阅读材料”提供给孩子。作为低年级最好的学习材料绘本,一直没法在孩子们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今后,应该要重新加入绘本的阅读,放慢进度,不应该纯粹指向文字,要透过文字去看到后面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