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的新闻是关于熟能不能生巧的讨论。
根据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任何人在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后,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10000小时定律”是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于2008年的《异类》一书中用到并推广开来的术语。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称10000个小时为“造就伟大的神奇数字”。正是这一结论逐渐淡化了人们对天赋异禀的盲目推崇,开始将勤奋努力归结为成就天才的主要因素。
然而,最近一项有关小提琴演奏技艺训练的研究对这一定律提出了挑战,该研究认为个人习得技能的水平高低并不完全由练习时间决定。
这篇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指出,仅凭练习并不总能让人成为专家。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联系了一些小提琴手,并将其按琴技高低分为三组,每组13人,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研究人员继而发现,琴技稍差的小提琴手在各自20岁之前平均练习约6000个小时,少于其他被冠以“优秀”或"天才"头衔的小提琴手,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是,研究也发现,两个精英组别中的小提琴手们都训练近11000个小时,也就无法证实在打造大师或者演奏级别的小提琴手这一过程中,练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在对比三组小提琴手的演奏技艺时,发现因为练习时长导致的演奏技艺差异约占四分之一。
对我来说,10000个小时的训练要看什么情况下实施的。如果是心不在焉的训练,或者方法不得当的训练,恐怕20000个小时也未必能成就既定目标。在熟练未必能生巧的情况下,不熟练是肯定生不了巧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训练既要得法还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