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是超级开心呀,感觉思路又有了新的迭代。
现在发现,不再相信那些理论派扯犊子了。归根结底,事情还是得自己一点点干出来。你多干一点,多迭代一点,就比别人多走了一步,要是听别人这规划那论证的,可能黄花菜都凉了。大胆试错,小心求证,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不是说战略和理论就不重要,而是说犹豫是没必要的,实干是有必要的,做出来的事情还是要跟理论去结合。现在才知道,咱们邓爷爷实在是太有智慧了,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以结果为导向,只要出成果,就不要惧怕改变。最怕的是思维的固化:只有写作营才能帮助小伙伴们成长吗?只有付费才能盈利?非也,实战更能出成果!影响力比盈利更重要!
一点点地前进,结硬寨打呆仗,低调地做事,搭建平台,优化体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同行身上,而是更多地思考,解决用户的痛点。那么多的作者,找不到出路的原因在哪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个作者的需求都不一样,如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如何让作者长期可持续地成长?这些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两年前就对社群产生浓厚兴趣,如今才算是真正开始挖掘社群的核心。大学学的管理,现在重新回头来看,跟我现在的实践形成了新的结合,彼得德鲁克的理论到现在依旧不过时,反而有了新的意义:“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往远处扯一点,我学管理的时候不学无术,但是真正让我怦然心动的只有这个叫德鲁克的糟老头子。他的很多对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预测,都让我脑洞大开,充满了幻想。我第一次发现管理需要想象力,就是从他开始。他提出的新时代的组织结构,可能不再是公司,而是“组织”或者“联盟”:
未来的企业将遵守两条法则:第一条,将工作移往人们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把人们移到工作的地方;第二条,把那些不能提供高级管理职位和专业职位晋升机会的工作(如文秘工作、后勤工作、经纪公司的“后台”工作、大型建筑公司的制图工作、医院里的实验室)分离出来给外部承包商去做。
SOHO一族和外包组织都在日益壮大,我现在在做的事,很有幸恰好是这两者之列:我们为写作者赋能,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撰稿人,写作的模式决定了不需要把工作移到工作的地方,而是居住的地方,同时我们一起组成专业的“写作自由人联盟”,共同为开放协作的公司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比如我们为亚马逊Kindle、新东方提供新媒体相关的内容,就是典型的案例。我们无意中成为德鲁克的五项预测中的先行兵。第一,我们成为共享经济、互惠经济中的一部分;第二,我们组建写作者联盟,联盟成员之间独立且协作,以互联网共享精神为原则,而不是组建公司,必须保持忠诚,保持隶属关系。第三,我们作为公司的外包团队,出现在公司重组的规划中,而公司内部的内容专业岗位会大幅削减甚至消失,全部交给专业的内容团队来操作。
这种新的组织模式,必然带来的是新的挑战,管理模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们这种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成为了“赋能”,如何给联盟成员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学习成长和变现,就成了新型组织的首要任务。
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让你兴奋地想要去赋能。且去休息,最近在完成书稿之余开始重读彼得德鲁克。保持这种“兴奋”的状态,除了晚上。睡觉啦,不要熬夜啊梳碧湖的砍柴人,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