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抱着“天气好的周末绝对不待在宿舍”的信念,星期天,自己一个人带着相机坐6号车跑到了恩宁路。
平时出门,只要不赶时间,我最喜欢坐公交了。选个靠窗的位置,塞着耳机看着窗外的风景,几乎从头坐到尾。一路上听听歌,发发呆,思考下人生,周围的吵闹完全与我无关。
这种放慢节奏的感觉特别爽,不用像平时一样走路都在赶路。
01.
恩宁路是我大二的时候就想去的了,但是因为懒,也是没有找到人陪我去。
下车之后,才发现,原来恩宁路就在我以前去过无数遍的上下九附近,天呐。也对,之前一直都是按着攻略来走,去吃双皮奶,去吃鱼皮,都没完整地逛过这一片区域。
以前,同学问我,广州有什么好玩的,我一般都只会跟他们说什么上下九、小洲村、红砖厂之类的吧。
确实,大一大二,我可是看着那些“广州好玩去处推荐”,跑遍了各大广州热门景点的。
有一次,跟朋友出去玩,我们几个人迷路了。朋友说了一句,你不是广州人咩,怎么会不认识路。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我都只能无奈地摇摇头,然后解释一大堆。
毕竟,作为一个花都人,三分之二个广州人,确实是挺尴尬的。我只能告诉他们,我是花都区的,行政上是广州的,但是文化上不是。按我的理解,或许就跟澄海跟汕头,饶平跟潮州的关系差不多吧。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在哪,我说我还在家,还没回广州。有些外省的朋友就会问,你家不是就在广州吗?为了避免尬,之后对着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我已经习惯地说,我还没回学校。
02.
恩宁路也是我在广州新闻里看到的。说是有很多铜器铺,如今经营面临着巨大挑战,存活的越来越少了。
我一直想过去看看。大三,影视编辑课的期末作业,我还想着要去那里拍一部记录片的。不过最终事与愿违。
本来是打算过去,看能不能好运气碰上网上说的,有老师傅在门口打磨铜器的。到了却发现,整条路冷冷清清的,跟我以前逛的老西关的路有点像,但也不太像。
我确定,肯定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从没听我爸讲过这个路名。上大学前,对于广州的记忆,几乎是来自我爸口中的描述,什么起义路、解放中路、一德路、西湖路、人民路......
这些名字,我都已经听烂了,以至于在我上大学之后,自己跑出去,看到路牌的时候会惊讶,“哇,原来这里就是xx路啊!”。
小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经常带我们来广州,而我一般都不认路,或者睡着了。但就算睡着了,也会听到我那,平时开车沉默寡言的爸爸兴奋地回忆起当年,然后在那一次又一次地念叨,这里是什么什么路。
只有自己亲身走过这些路,才能把我记忆中版图拼凑起来吧。
03.
作为一个广州人,也在广州市区读了四年大学,其实我是惭愧的。对于广州,我也还没熟悉到对她的地图有整体概念。还有很多老城区,很多景点,很多历史遗迹,我都没去看过,没去逛过,很多路也都还傻傻分不清楚。
之前,又去上下九附近逛了,跟朋友两个人漫无目的地逛。最后发现逛到了儿童医院对面的马路,我一看激动地跟朋友说,哇原来儿童医院就在这里,我小时候来过看病!
跟外地来读书的同学不一样,广州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新城市。
但,对于这个地方,我也没有很深刻的新感情。有的只是在这个地方发生的,关于不同人和事的回忆。
就像第一次去越秀公园,好像是小时候爸妈带我去的;而第二次是高中毕业,去毕业旅游是在公园门口集中,我还进去上了厕所;第三次是跟叶高冷,蹲在路中间不顾旁人目光狂拍落花。
关于这些,我总能记得很清楚。广州这片土地,每个留有我脚印的角落,都藏着我的回忆。而我的记忆也因为陪伴的人不同,而不断更新着。
04.
那天,也不会想到,我用两个小时也不到就走完了恩宁路,还在荔枝湾大概逛了一圈。
在荔枝湾,刚好碰上了粤剧表演。倒是忘了那部戏叫什么了,就是感觉跟小时候,坐在爷爷大腿上看的不一样。
想起我跟我弟的岭南地理书和岭南音乐书,也早已被我们撕完用来垫骨头了。这也不能怪我,是高三,老师说有几分会考到岭南地理题,才知道的花都是在广州北边。
我感觉我实在一个人逛不下去的时候,阿甜刚好找我。我说,我们去坐有轨电车吧,我也说了好几个月想要去坐了。
有轨电车的最后一站可以去黄埔古港。我问阿甜,你去过黄埔古港吗?他说没有。我那一瞬间觉得很有底气,嗯我去过,我毕竟是个广州人。
在万胜围站下车后,过马路对面就有双层巴士能到黄埔古港。当时真的激动地喊起来了,是双层巴士!我大一就想坐了!
都一把年纪了,才完成大一想做的事情,还居然像个初刚来广州的孩子一样兴奋。
还有点怀念,大一大二,跟同学一起四个人带着相机,到处觅食,到处逛,到处拍的时光了。毕竟,到了大二下学期,我就很少带着相机出去了。
我觉得,真的要列个清单,把广州想去还没去的地方都列出来。在毕业前,一个人也好,都要带着相机去逛一遍。
毕竟,这是我呆了四年的城市。我还是想再花点时间,再好好地了解她。
以后去或留也好,也总得在毕业前再留下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