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今晨的涂鸦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胡侃,千万不可较真儿!胡侃的目的是想让各位学员发散自己的思维,将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胡联”一下。
七月份过得特别快,感觉转眼就到了最后一天。当然,这个月对我而言,也觉得特别有激情、有意义。
“这是为什么呢?”估计听我这么一说,就会又有人忽闪着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提问了。
一般我会反问:“对那段无疾而终的初恋,当事人为什么总是更容易记住分手和相识?而常常把恋爱期间的美好和伤害却忽略了。”
很多学员会答,那是因为“蔡加尼克效应”。这个效应说,人们对未完成的事件记忆是深刻的,而对已经完成的事件却容易忘记。分手和相识,都意味着“未完成”。
不能说错,但这个答案不准确、不究竟。
这时候我就会提示去复习一下有关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它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实验证明,给被试者一个系列的材料,如给被试者读一遍15个没有互相联系且难度一样大的单词,让被试者记忆的时候,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我发现,教材中的这段话被学员普遍忽视,更遑论在生活中具体运用了。曾和一个比较亲近的学生开玩笑说:“正因为不会运用,您的日子就容易过成一坨屎,相反,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一效应,日子就成了诗。”
夸张吗?吹牛吗?不全是。
至少对我如此。
记忆是一种认知,“情绪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认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情绪!由此我便推断,“系列位置效应”同样适合于情绪,比如我会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那段时间内心情特别好或特别坏,会在周一和周末、月初和月末、年初和年末……更能感受到情绪的起伏,因此也更能意识到生活的价值。
今天将要结束的七月,正是下半年的“半年初”。我那种激情和意义感就是来自于这种首因效应啊!
我们一直以为时间是连续的,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幻觉。既然是个幻觉,我宁可将“时”“间”成彼此分割的一段和另一段。凭我的能力,可能无法过好完整的一生,但却有足够的信心过好其中的某一段。
人生,如果有一段是美好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足矣!
人生,如果在即将结束的那一段是美好的,能够含笑离开,幸甚!
就像个卖豆腐的,我的日子也是这样切割着过,只要愿意,总有激活我情绪的头和尾、总有让我或喜或悲的始和终。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头尾和始终之间做些必要的填充而已,因此尽管也匆匆,但少有慌乱。
2018年我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日更(耕)”。刚才翻看了一月份的涂鸦,想起是带着激情开始新一年的,但那时我不仅对十二月充满期待,心其实已在六月的喜悦中徜徉;而当七月份开始的时候,我已在年底兑现承诺的安详中运筹新的一年了。
在心理学家中,我特别喜欢艾宾浩斯,原因之一是他说的那句“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启发了我,让我知道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也是有几十年的过去而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历史;原因之二就是他有关记忆“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给我的启迪——不是那个“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的研究结论,而是意识到了在人生的长河中记忆只是一朵被激起的浪花,是时间的“节点”!
这对我实在太重要:倘若此,我就随时都可以去激起浪花,把一个个“节点”连接成“面”。
在诗人当中我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理由只有一个:他说过“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只有初见。
七月是下半年的初见,明天是八月的初见,今晨是今天的初见……只有忘掉过去,才能拥抱初见;只要忘掉过去,天天都是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