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献给那些在大学中正处于迷茫,不知何去何从的计算机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希望通过阅读本文章的内容,可以给一点启示。若是能让你们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是本文最大的意义,也是对我本人最大的回报,在此我表示十分地感谢。
首先,我想问大家:您喜欢的是什么?
在我高中毕业后,因为计算机能力比较突出,所以在不了解计算机实质性内容的前提下,草率地报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然后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上,却挖掘不出任何的激情和动力。于是,迷茫了很久。所以,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真实的忠告来帮助各位尽可能地缩短这段迷茫期,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
学习一份专业、从事一项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假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此时我们烦躁,对任务感到乏味,这样的态度将会使你的工作出现漏洞,不能把任务出色地完成。因为他们根本还是跳不出“我是因为公司或者学校的命令而不得不做这件事,老实说还真痛苦”这层含义。因此他们不但无法发奋图强,更无法涌出向上之心,这样一来便会工作想着如何偷懒或偷工减料了。相反的,不改变性格,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这种人可以早一步学到技术和入门,逐渐进步成功,虽然在旁人的眼中看来既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但他们对自己本身来说去是甘之若饴,不久便能想到好办法渡过难关。就算有再多的逆势与危机袭来,都能保有足以超越难关的热情与信念。
生活的意义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衍生而出,所以希望大家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让你做什么,或者别人在做什么,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是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的话,希望你认识到“路径依赖”和“沉没成本”这两个词。
路径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不要想着你以前专业知识学习得多么辛苦,专业技能多么扎实,如果你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决定自己要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放下。马云说过,要成功,就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但是学会放弃的时候,此时才开始真正成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生应该学会做职业生涯规划。
可能会有人说形势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今天的规划可能明天就过期。的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处于不断地改革中、情势正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是我想说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份详尽的、对生活的每一步都做的尽善尽美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确认生活中的一个目标。当人们的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并能够将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加以对照,人们行动的动机和对目标的渴望就能得到完善和加强,就能克服更多的困难、越过更多的障碍,努力实现目标。
在1953年,美国耶鲁大学对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调查。在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人生目标吗?”对于这个问题,只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
然后,研究人员又问了学生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是否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呢?”这次,总共只有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那些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从生活水平上看,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同龄人。这3%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的97%的人的总和。
就这证明了目标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走弯路便是捷径”,这句话被广大的企业家所认同。而设立目标正是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设立了一个方向,在同等行进速度的形势下,我们必然会比别人更快地到达我们人生理想的终点。
除此之外,做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你需要去对职业进行了解,对就业进行解剖。然后你就会逼迫自己去了解很多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更清楚自己的此刻发展现状和更好地设立未来的前进目标。这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举个市场营销的例子,市场营销即为所谓的销售,跑业务(对于刚进去企业来说基本上都是跑业务的),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就业的前期能排上用场的不到5%。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做销售的,任何专业都可以,当然我不否认专业对口拥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最主要的,也就是应聘面试中最好重的,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而你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良好的商务礼仪,适当的团队协作能力。然后那些学校能派上用场的5%的理论知识,只要你踏实肯干,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当然,我没有否定学校所授知识的重要性。那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应聘基层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确实用处不大。经济学、管理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但那是等你到管理层时候才能用的上的。对于一个基层的员工来说,拥有管理层的知识可以让你未来走得更远,但缺乏相关的综合能力,恐怕您的第一份工作会找的很艰难。
所以,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彻底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特别是学校给我们安排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我本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果你以往的兴趣是软件工程,并且以后打算往软件开放方面发展。那么,我要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学习很多至今我还认为无用的课程,如:《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这显然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那么为什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生必须学习这个?当然啦,有人会说这些课程可以培养你的科学素养。
此外,大学教育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此时你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大学教育的框架下,我们如何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专业绩点在4.0和专业绩点3.5的的情况下,此时优势并不明显,专业的HR们也不会看重大学的成绩绩点。那么,如何做到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呢?
我们要去研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假如一家IT开发企业需要Oricle数据库专业人员。我们只需要将学习的重点从学校安排的课程转到Oricle数据库上的学习和实践上便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大学的学习范围都是很泛的,如果你能摒弃那些《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甚至《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在基本计算机知识达标的情况下,将全部的精力放在Oricle数据库的学习和实践上。在毕业后,你对这门科学的熟悉程度 和 实践操作能力必定会比其他大学生多出2倍3倍,甚至更多。而企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人才,能够一到企业就能够融入企业的工作中,企业无须花钱来培训你。此时,你就能脱颖而出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步,你在这个岗位上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了经济上了独立;这时你的话语权便有了一定的分量,家里人的阻力便会迎刃而解,而你的决定会受到他们的尊重;紧接着,如果你还没有磨灭了在大学里养成的终生学习的习惯的话,现在的你就可以继续拿起书本深造自己,根据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学习底层的,基础的,不容易被取代的知识,当然,其中可能会包含大学时候要求学习的;而现在的你在这一方面的理解会更加独到,学习起来会效率极高!就酱紫,良性循环,达到自己的精神独立,真真正正的成熟!
很多同学认为在大学,不担任学生干部就不算上进了(当然不包括那些懒散、无所事事的同学)。我想说这些同学很无知,请不要生气,原因如下:如果你要考公务员,做行政类的工作,那么我建议你去当学生干部。如果要应聘公务员,学生干部、党员、选调生、学校比赛的参与频率和获得奖项都是能够提高竞争能力的途径。但是如果你是纯技术路线,我奉劝你在大二的时候就不要再担任学生干部了,就算你的协调能力再好,分配能力优越,能够很有自信地我能把专业学习和干部工作都能做得很好。但就像我上面说的付出的时间越多,得到的成绩也就越大。但是怎么得到足够的时间以供于我们付出呢?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并且学生干部经历对于纯技术路线的岗位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可言。所以,在大一担任学生干部足矣,体验过了就好了。
还有,那些学校性、学院性的活动,在很大层面上,是为了丰富学生生活而做的,不至于大学生活枯燥无味。动机是好的,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在此类比赛上获得自己想要的锻炼,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了。很多学长们都说那些打杂性的干部工作,多做无益。确实,除了可以给自己练练肌肉,其他的基本上学习不到什么了。所以我建议大家选择性地参加比赛,不要为了综合考评而全部参加,也不要因为懒而什么都不参加,很大一部分比赛对于我们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大学需要培养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那些呢?
在能力上,拥有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记忆能力,并且将教材上知识和理论进行吸收,从而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
在思维上,自主性学习,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并用带有批判的眼光对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加以学习;
在人格上,拥有独立的人格,因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在行动上,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第一,利用图书馆,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如: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如:参加有指导性的讲座,并且学会向周围人群学习。
能力上,拥有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记忆能力,并且将教材上知识和理论进行吸收,从而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
读经济学最主要的是学习一个经济学的思维,学管理学主要是管理学的思路。本科生和专科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本科生在思想上扎根,专科生在技能上挖掘。若本科生和专科生都是学厨艺的,专科学进去的第一节课就开始了教导如何做菜,开始实践性教学。而本科生,必定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学习厨艺的历史、厨艺的简介、未来发展趋势等。目的就是在于塑造思维,教导你如何创新、如何去分析一道菜里面的营养价值、如何去配色加香料。但是若论炒菜的技能水平,我想本科学和专科生能力差不多。但是本科学拥有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是一个决定薪酬高低的筹码。
在思维上,自主性学习,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并用带有批判的眼光对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加以学习。建立自己的一套学习的取舍标准,什么都学不如一门学精。10个10%并不是100%,而是0。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组织活动、我策划、我销售、我人力资源都会一点,但是你是否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也是评判企业要不要你的标准。
在人格上,拥有独立的人格,因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所以,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认为人多的地方就是真理。此次的日本地震,震撼了许多人。然而在网站,褒贬不一,一边在笑着日本活该,因为日本曾经南京大屠杀,曾经侵略过中国,给中国带来惨痛的伤害;一边认为地震是天灾,天灾是人类的天敌,就算日本曾经严重地伤害过中国,但在天敌面前,我们应该援助他们,抱有一颗同理心。你对此次事件是如何看待的?对于书上的内容你全盘赞同还是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接纳?决定了你价值观是否确立。
在行动上,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第一,利用图书馆,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如: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
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如:参加有指导性的讲座,并且学会向周围人群学习。在专业学习的根本上,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看看如: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专业书籍可能在看过就忘记了大部分,但这些课外书籍对于你价值观的确立,对于你人性修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其次,在确立目标后,我们要将目标的内容落实到现实上。参加有指导性的讲座,并且学会向周围人群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特别是,书籍只能确立你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并不能使你真正成长,真正的成长需要通过经历丰富。积极寻找能够使自己成长的机遇,是在大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谈谈考研和留学吧。
二十一世纪,文凭越来越不重要了,能力越来越重要了;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能力趋于平庸化了。二十一世纪,注定是那些有想法、有创意、有激情、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十足勇气的人的世纪。
如果你要考研,那么请你想清楚,你考研后你的竞争力何在?如果只是看重一纸文凭,那尽快打消这个念头吧!在现代的企业中,90%的岗位要求的学历都在本科生以下,再加上现在研究生泛滥,文凭变白纸,研究生的这一虚名的竞争力已不复存在了。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某一类科学的人才。我们读研究生的动机在于,加强我们对某一科学理论水平的深度。对于学术界,是相当的重要。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商界和政界,那么研究生的竞争力就弱得多了。我们很少可以听到某某领导是什么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博士,也很好听到某某企业家是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博士。马云还是专科生呢?为什么他能够成立阿里巴巴,成为我最敬佩的企业家之一。
现阶段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比学历的高低更为看重,你希望那些想要考研的人可以权衡下3年的研究生学习出来的理论水平和3年的工作经验,哪个分量重?况且,3年的研究生我们还需要父母赞助我们读研,若是你又荒废了3年,那你的价值何在?
留学,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学习西方的文化传统,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技能。如是能抱着这3个方面的态度去留学,那么我强烈建议您出国。如果您只是要出国然后回国后拿着一个“海归”的头衔去混饭吃,那就打消这个念头吧。二十一世纪是注重能力的世纪,你能在国外提升自己的能力,那无可厚非得去。如果你看着身边的同学、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留学去了,那么请不要跟风,思考下,自己为什么去留学了?
最后,就写到这里了,手很酸,肚子很饿,下午想到这个idea的时候忘了吃饭,就直接开始写了。我想说我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也许里面的观点不是很能经得起推敲,但这就是我对于目前境遇的看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启发。我也没做出什么特别伟大的成绩,我只是看的书比较多,接受的思想比较多罢了。此外,里面的价值观如果您不认同,可能是因为你还没经历到那个层面上或者已经远远的高于这个层面,希望可以和我交流。
祝大家成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