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开始的宽松
三次大规模资产购买(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s,LSAP),QE1,QE2,QE3;
2008年12月 - 2010年4(8)月 QE1
2008年11月25日,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美联储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其中3000亿国债,1750亿两房债,12500 MBS。
QE1 主要购买国家担保的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用意在于稳定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2008.8.15 - 2008.12.12 ,美元兑换日元从 110.48 跌到 90.68。
2010年12月 - 2011年6月 QE2
美联储20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QE2宽松计划于2011年6月结束。
QE2迥异于QE1。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提供流动性,在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同时,美联储间接扩充了准备金规模。需要警觉的是,美联储购买的美国国债大部分被中国政府吸纳,美联储反而在扩张准备金规模。
2011年9月 - 2012年12月 MEP
展期计划(MEP)于2011年9月宣布实施,目的是给长端利率施加下调压力,降低长期融资成本。具体的操作是美联储购买4000亿美元的中长期(6-30年)国债,并出售同样价值的短期(1-3年)国债,2012年6月扩大操作量至6670亿美元。与资产购买计划不同的是,展期计划不会引起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而是拉长了美联储资产组合的久期,缩短了机构和私人部门的资产组合久期。展期计划本质上是美联储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
2012年9月 - 2014年8月 QE3 / QE4
北京时间2012年9月14日 FOMC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 (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不设定具体购买规模和执行期限。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
美联储承诺,只要未来1-2年内核心PCE低于2.5%,美联储就会继续维持每月850亿美元的QE(400亿美元MBS+450亿美元长期国债),直到失业率下降至6.5%。
QE3从2012年9月开始,每月按计划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自2012年12月起,每月增加购买450亿美元国债(QE4)
2012年12月13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不设定具体购买规模和执行期限。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的宽松额度,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 850亿美元。
这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急剧扩大,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约1.7万亿美元资产购买计划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6000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规模膨胀了约3.2倍。QE1实施以来,美联储总资产从2008年8月的0.9万亿美元,增至2010年9月的2.3万亿美元,到2011年6月QE2结束时总资产规模达到2.9万亿美元。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月850亿资产购买进一步扩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QE3结束时,美联储总资产从危机前的不足1万亿美元,扩张至2014年10月的4.5万亿美元。
正常化
步骤
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Ⅰ,缓注水,逐步缩减购买规模(Taper);
步骤Ⅱ,分流,开展临时性吸收储备金操作;
步骤Ⅲ,加息,建立利率走廊,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
步骤Ⅳ,排水,即缩表,出售公开市场账户中的证券。
2011年6月 第一次讨论进程 & Taper 条件
2011年6月公布的FOMC会议纪要,首次讨论了2008年大危机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原则和次序。距离首次讨论货币政策正常化,Taper(步骤Ⅰ)时隔2年零8个月后才启动,距离第1次加息(步骤Ⅲ)4年零8个月,距离缩表(步骤Ⅳ)6年半(图1)。
在2013年5月22日 Bernanke第一次提及削减QE时,美国失业率高达7.6%(2013年4月数据),核心PCE只有1.29%(2013年3月数据,4月数据要到5月底才发布),不满足退出宽松政策的条件。
2013年12月19日美联储决定削减QE时,失业率是6.7%(2013年11月数据),核心PCE只有1.04%(2013年10月数据)。
工具 TDF、RRR
实际操作中,步骤Ⅱ略早于步骤Ⅰ。2013年9月,美联储启动定期存款便利(Term Deposit Facility,TDF)和逆回购(Reserve Repurchase,RRP),吸收准备金。TDF和RRP都是负债侧工具,与准备金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初期,TDF未被纳入流动资产范畴,银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014年9月,监管要求放松,只要提前取款获得授权,部分TDF可算作流动资产。这样就不会降低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再加上更有吸引力的回报,2014年12月和2015年2月,TDF转换的准备金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峰值时,RRP转换的准备金规模高达6400亿美元,两者合计为7100亿美元。
值得强调的是,与联邦利率水平相关的是超额准备金规模,而非资产规模。在2014年10月美联储停止扩表时,准备金规模也达到了峰值2.8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10月美联储开始缩表时,准备金规模已经下降至2.2万亿美元。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的缩表进程中,总资产与准备金同步下行。
2013年12月 - 2014年10月 缩减购债直到结束
2013年12月 开始 Taper
资产购买的规模从每月850亿美元缩减到750亿美元,同时承诺只要失业率保持在6.5%上方,就会一直维持0-0.25%的超低利率水平。
引发了债券市场的“缩减恐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之后的几个月上涨了近1个百分点。
2014年10月,美联储正式停止购买资产。QE3结束,期间累计购买了约1.6万亿美元的国债和MBS。
加息
2015年12月16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目标利率上限由0.25%增至0.5%,准备金规模下行达一年后;
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将其提升至0.75%;
2017年3次加息:3月、6月、12月;
2018年4次加息;
截至2018年底,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已经升至2.25-2.5%。虽然离当时美联储主席耶伦的计划还差0.5-0.75个百分点,但根据美国经济运行情况,美联储提前终止加息。
缩表
2017年10月 - 2019.9 ,开始缩表,规模季度累进:
每月减持的国债规模起点是60亿美元,每3个月增加60亿美元,直到300亿美元上限;减持的MBS初始规模是40亿美元,每3个月增加40亿美元,上限为200亿美元。
从2018年10月开始,美联储将按照每月500亿美元的规模匀速缩表。实际操作基本按这一计划执行。至2019年9月停止缩表时,美联储总资产降到了3.7万亿美元,比2017年10月减少了0.8万亿美元。其中,持有国债规模从2.5万亿降到了2万亿美元,完成率为98%,持有的MBS规模从1.8万亿降到了1.5万亿美元,完成率100%。
资产价格波动
由于日本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对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从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美元兑日元升值了60%。
经验上,美股整体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所以,一旦美联储停止扩表,或者开始缩表,美股都会承压。Taper开始时,由于美联储仍然在扩表,所以并未影响美股升势。2018年,缩表、加息和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等多因素的叠加,导致美股出现较大回撤。
2014年10月停止扩表后,纳斯达克的估值在3个月内从40倍下降到30倍,同期,标普500指数的估值则从19倍升到24倍。
2019年7月开始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累计降息75个基点,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区间至1.5%-1.75%,反转了2008年以来的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趋势。 在此轮降息中,美元指数在首次降息后暂时走高,于2019年9月末达到阶段性高位。
2021.8.10 10年期美债 1.357,2年期美债 0.240,利差 117个基点,而在上一轮 Taper 启动时,超过 200个 基点,Taper 完成时也接近这个水平。
加息和降息历程
第一轮降息:2001年1月-2003年6月。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崩溃后,美国经济随之陷入危机,“911事件”更令经济和股市雪上加霜,此时美国GDP增长率回落至3%以内,失业率回升至5%以上,面对衰退的经济,美联储从2001年1月启动降息,至2003年6月截止,共降息13次,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6.50%下调至1.00%。而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通胀中枢不断下移,即使2001年货币政策开启大水漫灌,仍未能推升通胀,2001年1月美国CPI同比为3.7%,2002年6月CPI同比为1.1%,到2002年下半年经济情况有所好转,通胀率有所回升,2003年3月美国CPI同比上升3%。在本轮降息期间,美国实际利率也在同步降低。
第一轮加息:2004年6月-2006年6月。经过降息后,美国经济有所喘息,2003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再次进入强劲复苏,需求快速上升带来通胀抬头,2004年GDP增速恢复至4%附近,但此时失业率处于相对高位,通胀数据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以及滞胀风险,美联储于2004年6月开始加息,本轮连续加息17次,每次加息25个基点,直至2006年6月停止加息。本次加息周期将联储利率从1%提升至5.25%。自本轮加息以来,由于还有伊拉克战争等因素,美国GDP增速持续下降,至2006年美国GDP增速再度跌入3%以内,但此时通胀还是处于2%以上。在此期间,实际利率受经济增速拉动自2005年开始上升,由于通胀变化较小,实际利率的波动趋势基本与名义利率相同。
第二轮降息:2007年9月-2008年12月。受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面临崩溃,消费者信心下滑。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16年以来最严重的调整期。为了防止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影响经济,美联储在经济衰退来临之前抢先一步降低利率。截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共降息10次,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5.25%下调至0.25%,并开启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2006年上半年美国通胀整体处于上行通道,但在下半年美国CPI、PCE同比均快速下行,并于四季度跌破2.0%。降息周期开启后,美国通胀率先是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波动上行,接着又经历了一年左右的大幅下行周期并转负,2009年7月美国CPI同比为-2.1%,随后逐渐触底回升。与此对应,实际利率从2007年9月底开始迅速下行,从短期实际利率看,下降趋势持续到2013年,长期实际利率在此期间有所波动,但大体也处于下降趋势。
第二轮加息:2015年12月-2018年12月。2009年美国失业率飙升至9%以上,GDP增长率跌落至-2%以下,2010年至2015年间,美国通过各.cn种p3政策刺激经济,失业率不断走低,经济增长缓慢恢复,至2015年美国GDP增长率已经升至2%以上,失业率回落至5%附近,但此时通胀保持在相对低位,2015年年底,美国的经济已经恢复至良好状态,通胀有抬头迹象。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开启了本轮加息。本轮美联储共加息9次,联储利率从0.25%上升至2.50%。在此之前,美联储于2013年12月宣布缩减Taper,本次加息周期被视为紧缩政策的延续。在此期间,通胀位于震荡区间并伴随略微上行趋势,于2018年中接近3%后开始回落。短期实际利率有所回升,但仍维持在负值区间,长期实际利率字2013年后回升到2015年中开始回落。
第三轮降息:2019年8月-2020年3月。2019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制造业数据创新低,通胀数据不达预期,经济不景气。此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增加经济不确定性。为防止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美联储官员提前释放鸽派信号调整市场预期,2019年8月1日降息可视为市场预期的兑现。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进一步受到影响,美联储在3月紧急降息两次。截至2020年3月,美联储共降息5次,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2.50%下调至0%。本次降息前美国通胀率不足2%,2019年的3次降息将通胀率提高至2.3%,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通胀率严重下挫。同时,实际利率随之下滑,长期实际利率于2020年1月跌入负值区间。总体来看,因为同时受到通胀因素的影响,实际利率变动与名义利率变动趋势趋同,在经济不景气时多处于下降趋势,而经济景气时有所上行,但2000年后经过两轮完整加息降息周期后,美国实际利率大趋势走低没有改变,目前长期实际利率仍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