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趋难避易?
为什么总是用三分钟热度和打鸡血的方式来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消除焦虑?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成长方法论的文章,也是我的读书笔记,帮助你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幸运的,科技进步、资源丰富、万物互联。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
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基因或科技传递给下一代。
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我们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由此作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所有习惯、性格、模式也要从最初状态开始发展,无论是你、我、我们的父辈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大多数人的成长路径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发展,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我们认为:即使暂时说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毕竟年轻无敌嘛!
然而现实总是打耳光,在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数的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变的特别,而是不断在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的烦恼,开始变的随波逐流:该玩手机玩手机、该打游戏打游戏;没有多少压力,也没有多少动力;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希望也还在心里,偶尔挣扎呐喊一声,而后继续做着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迷迷糊糊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梦想与现实落差太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一时间,他们的焦虑烦躁又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年纪及时醒悟?”
有一小部分人比较幸运,在合适的年纪认清这一切,他们跳出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练习自己,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部队,走在同龄人的前列,然后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曾经我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命运无选择。
河南强降暴雨,让很多人无家可归,疫情肆掠让全省戒严,很多人出不了家门上不了班。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假如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现有的一切被“剥夺”,我还有什么、会什么?唯一的 做法就是改变,让脑子清晰,不再糊里糊涂,掌握更多技能,不再无计可施,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现状。
内观自己
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命。但在数十亿年前,远古的海洋出现了一些“复制子”,在进化的力量下,它们逐渐成为单细胞、多细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后动物分支进化成各种原始鱼类,遍布大海。
约3.6亿年前,它们开始向陆地进军,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成了最初的“本能脑。”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遇到危险选择战斗或者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不仅生存了下来有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
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他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比如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会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优势。
约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形成,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因此把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绝对生存优势。
这三种大脑回到现在来看,3.6亿年历史的本能脑相当于现代人年龄的100岁,约2亿年的情绪脑相当于现代人年龄的55岁,而约250万年的理智脑到现代人还不满1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才能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及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同样,为了生存,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被本能和情绪排斥。可见,本能和情绪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及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默认的天性。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对古老的本能和情绪来说,简直就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它们突然不再需要为基本生活发愁,舒适娱乐又唾手可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看似埋头苦干,努力奋斗,本质上依旧还是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趋难避易和急于求成来指代它们会更加贴切。
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比如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后仿佛总有人怂恿再吃最后一口;明明知道沉迷手机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无法从上面挪开。
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比如: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转身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整天围绕琐事打转。。。。。。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也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办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单纯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让理智变强并不意味着抹杀本能和情绪,它们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换种角度也没必要抹杀,因为本能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只要深入了解循序善诱就能为己所用。
人,生来混沌,而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摆脱焦虑
网络学习时代来临,发现各路能人现身网络,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出现在各种各样社群里,报课、买书,希望能立即改变自己,事后才发现,上课和看书的艰难与报课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缓解焦虑,此时开始不自觉的求多、求快,结果又陷入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的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再抬头看,与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已遥不可及,甚至比自己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焦虑烦躁油然而生,情绪一度低落。。。。。。
为什么会这样?
追其根源焦虑的本质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点,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怎么办?直面焦虑保持耐心!
以下是直面焦虑和保持耐心的四件套:
1.专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为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常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能力弱的人极易分心,他们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宁;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做点更有趣的事情,一条热点新闻、一段有趣的闲聊都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情上移开。能力强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的状态的能力。
可见,好的学习模式就是当你做A这件事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之间两者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如果在做A同时想着B ,在做B同时又想到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
李大钊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2.学习力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结果什么都没记住?听了很多课却始终用不上?本质原因是人们都喜欢用一种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则要依靠大脑的理智来完成,需要不断深度思考和锻炼。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这个模型很好的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从浅到深: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金句摘抄、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深度学习除了上述方法外,古典在《跃迁》这本书当中也提到学习的另一种高度,学会关联。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这就是关联的力量。
3.情绪力
情绪可以让人全方位的看待自己。
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
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时上天给自己的成长提示;
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同样是两辆挎斗的三轮摩托车,仰视有小花有天空瞬间让图片生动,俯视车斗和前轮变大,车身高于背后山脉,气势尽显。。。。。
车还是那辆车,换个角度就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4.行动力
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一种概念
而行动是一种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怎么做到?
三个字:写下来!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一天过后,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个页面分为以下4个部分,呈现“工”字形。
(1)待办事项
(2)计划完成
(3)实际完成
(4)备注
行动力最怕的就是模糊,如果我们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在,我们就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种非常耗脑力的事情。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共同改变,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