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学的时候,每次和大人在一起看电视剧,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大人们总是笑而不语。
后来,我自己总结了,凡是长得凶神恶煞不苟言笑的,一定是大BOSS,而长得贼眉鼠眼尖嘴猴腮,多半就是小罗喽。而好人永远是面容姣好,一身正气白衣飘飘的那一位。
于是,白娘子是好人,法海是坏人;孙悟空是好人,李靖二郎神是坏人;武松是好人,西门庆是坏人……
有一天,多年工作在外的大伯突然回到老家,看到我就伸手想抱我,结果一看到他满脸的络腮胡,我吓得转头就跑,扑到爷爷怀里,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那时候,世界非黑即白,好人和坏人总像刻在人脸上的字,一目了然。
02
后来上学了,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完以后,老师会根据分数高低在讲台上念出每个人的名字,然后叫到名字的人上去领卷子。
而我是最后一个。
震惊的我拿到卷子以后,我发现那根本就不是我的试卷,而是别人把我的名字写在了一张不属于我的卷子上,而我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就这样被人占领了。
回家因为解释不清,被我爸妈又是一顿胖揍。
那时候,以诚相待,相互帮助,讲义气的,是好人。
背地里坑害别人,偷偷打小报告,两面三刀的,就不那么好,是坏人。
03
后来上了大学,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究竟是人性善恶的问题。
“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这是孟子的名言,而荀子觉得,人性本恶。但是不论是本善还是本恶,当一个人活生生的站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被以往经历所改变和打磨的人了。
而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我认为好人是指不损人的利己者,坏人是损人不利己者。
当一个好人在不触碰不冒犯他人的利益和自由的时候,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好人。而坏人则是损害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却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人,则属于坏人。
关于好人的解读其实是源自于边沁和米尔的功利主义给我造成的影响,他们的基本原则是:
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因此我认为,在不涉及到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做自己产生幸福的利己行为,这种幸福一定也能传递给更多的人正能量,可以称之为为好人。
而关于坏人定义的解读,更多的是孔子给我带来的影响。
有人说,损人怎么会不利己呢?不利己的话谁会闲着没事干去损人呢?而孔子会告诉你,千万别损人,因为利己不一定要损人,但是损人,必定不利己。
(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 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因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认可,都在追求成为一个好人,而你变成了一个好人的时候,这本来就是你所求而得。不论能不能获得利益,只要损人,就与自己的本性和目标背道而驰,渐渐变成了坏人。
一个不把做好人当成目标的人,想坏,也许也真的不难。
04
每个人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三观的选择。
当自己竭尽心力去判断别人好与坏的时候,或许更重要的还是,怎么去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情上,把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好人的模样。
最近在听樊登讲孔孟,他提到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恰好和梁漱溟先生好人与坏人的观点相似。
梁先生认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就是,好人更长的时间发出内心的喜悦,好的人更长时间是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坏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比较好的时候,只不过这种时候比较稀少,大部分时间,他们的生活局限在内心的僵硬、痛苦和仇恨之间的。
我认为,简单说,好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凡事自省、自助、自乐;而坏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凡是依赖、自私又怨愤。
好的人,他们内心的能量是自在欢喜的,他既能安于当下琐碎的世俗生活,又能脚踏实地地朝理想行进。而坏的人,他总是焦虑无措,需要外界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能量,久而久之,自然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人。
孟非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主持人,他写的那本书,叫《随遇而安》,就是写他在每一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以后,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最后一步步做到最好。
前路未知,但求心安理得。说的大约就是如此。
05
何谓好与坏,定义到最后,我明白了,其实辨别好人和坏人,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别人好或者坏,那终究还是别人的事情。
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理解,去思考,去给平淡的生活定义,不过是为了,在未来漫漫长路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跑偏,忠于初心,做更好的人。
愿每个人都心安,理得。
我叫孟晓莹,90后天秤座,一枚不羁的妖艳货~
如有转载或合作请私信哦~
喜欢我的文章就给我点个❤️,加个关注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