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第一篇,是敲开人心扉的第一砖。
这砖敲得响不响,抛得到位不到位,往大了说,几乎决定了一本小说的生死。
如同一部电影开场后的10分钟,演说家前三分钟的发言,那都是重中之重,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部分。
有一句大俗话,叫做——“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话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可,一篇故事的第一篇到底该怎么写?
你一定会从书本上看到,让你交代人物,背景和基本关系,顺带垫场铺垫设置悬念。
可到底要怎么把这一堆东西设计到故事的第一篇里去呢?
我们可以以热播剧《楚乔传》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电视剧《楚乔传》第一集一开始,首先交代了要讲述故事的大背景——西魏。
故事的背景,一直是容易被写作者忽视与忽略的不部分。之前听到一些写小说的朋友们(甚至包括我自己)说:小说的背景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物与故事情节。
于是经常会自以为是的在还搞不清故事发生背景的情况下,就草草下笔,稀里糊涂的展开了一个故事。
本来原计划可能是要写一个现代都市或者历史武侠,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背景限制,写到后来时,漏洞百出,逻辑混乱。
接着,又为了弥补这种漏洞而大开脑洞,最后干脆让主角领着各位配角胡乱穿越走起了意识流的非寻常玄幻路。
因为怕自己的创作被背景所限制,而放弃了这种约束,最终让故事生长成了比美国恐怖片中还要奇葩的妖怪。
简书上的无戒老师,曾经把写作比喻成女人生产,那么,故事的背景就像是女人的子宫或者胎盘,它是一个舞台,是为了承载故事而存在的。
麦基的《故事》里曾如此清晰地写到:
故事的背景时代应包括时代、期限、地点、冲突层面。所谓时代即为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期限是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地点是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冲突层面是故事在人类斗争的层级体系中的位置。
《楚乔传》第一集一开始就向观众明确交代了背景的这几大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代是西魏。
拉出历史的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西魏是北魏分裂后出现的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各大世族各自占领拥有着自己的土地与奴隶,连年的战乱造成了大量的流民,百姓生活艰难,人命更是贱如草芥,这个时候的人们若想要活着,就得必须依附世族(冲突层面)。
所以才有了故事一开始时奴隶拉车,以及后面围猎猎杀奴隶的事件,楚乔的悲惨低贱以及她被送到宇文府后她的其他姐妹们畏惧权势和委屈活命的卑贱……而这些都是时代背景赋予她们的,也可以说是被背景激发出来的。
由此可见,我们自己在写小说的第一步时,或者说第一篇,也应该如实告知阐明我们要讲的故事背景。
这不是对作者的限制,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对读者“画地为牢”。
因为有这种背景的限制与人物阶层基本冲突的存在,读者本身对故事本身也有了明确的界线,也就为后续的故事做了最有力铺垫。
其次,电视剧《楚乔传》还介绍了故事的几个主人公,通过精心设计的围场猎杀初步说明(建立)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关系与性格。
如:
一直拥有扑朔迷离身份却勇敢坚强的女主,楚乔。
看似顽劣但却心怀大义的燕北世子,燕洵。
有点高冷寡言却心思缜密的,宇文玥。
好玩乐的视人命如草芥的,宇文怀。
自私无情的,赵西风。
等等。
围场猎杀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楚乔传》第一集的小高潮,也是这一集的点睛之笔。
首先,当其他人被迫赶到猎场,被迫接受命运之时,楚乔一直表现得与众不同,她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以及身怀高超的武技最终让她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活了下来。
这就给了观众一个信号,可以说,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以后所走之路是非常人之路。
这一手法在《锦绣未央》、《军师联盟》等中多影视剧均有运用。
其次,燕洵、宇文玥和众多世子在这场围猎中与楚乔相识,燕浔和宇文玥更分别对楚乔表现出自己的欣赏态度。
这就为后续几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铺垫与映射。
再者,围猎射杀环节本身的节奏紧张激烈,冲突明显,更有违现代人认知与人性,一下子就把观者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人不自觉得想知道过程到底如何?楚乔在这场围猎中将怎么表现?她的命运到底如何?
或许,有些人会说:拜托,这样的节奏,这种招式很老套了!
然后,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的确,像这样的手法和套路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
但,对于在写作小说上并不娴熟的新手来说,却不失为一个好的模板教材。
在我们文章故事的一开始,设置一个扑朔迷离带有悬念的主人公,通过一个紧张的事件去交代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与各自角色之间最初的关系,是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心理的。
这就是故事创作的套路与基本规律。
虽然简书擅长短篇反转的剧情半朽老帅哥说,小说的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逻辑是束缚灵感的。可在我心里还是会固执地以为,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可以寻找的。
小说,也不例外。
当然,我也认同他的一个观点,这也是麦基《故事》一书中提到的——无结果不反转。
故事终究还要出其不意,这样才有看头。
小卷毛的死,宇文玥重伤樱桃,投壶游戏时公主的出现……这些《楚乔传》中的小细节都是在不断的“出其不意”,是编剧的刻意安排。
除此之外,《楚乔传》第一集中还同时设置了几个悬念,吊人胃口。
分别是:楚乔的身世,暗杀宇文玥的人,将要回来的小七,以及第一集最后一刻出现的公主……这都不是巧合,而是编剧的有心之施。
巧妙的运用对话与主角旁白的方式,为后来人物的出场铺垫,为将要发生的冲突事件做铺垫。
它们,更像是一个又一个陷阱,勾着观众的好奇心,把观众引向第二集。
那么在写作小说创作上,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法?
答案当然是,必须可以有。
小说中的悬念必不可少。
什么是悬念?
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种可以吸引他读下去的欲望。
这让我莫名想起,前几日去马场看教练教小孩子骑马的片段。
为了让没有骑过马的孩子先在马的身上找找感觉,教练通常会从马厩里找来那种性格温顺的小马——这些小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通常都是“拉着不走,打着倒退”,更不懂得人发出的口令。
然后,教练会让孩子骑在马背上,并交给孩子一给长杆,长杆的头上垂下一根长线,并在长线的尽头拴上一根胡萝卜。
孩子骑在马背上,只需将长杆伸直向前,让小马刚好可以看到前方的胡萝卜,小马就会不自觉的朝前走。
那小马其实就是读者,孩子就是创作小说的人,而萝卜则可以看作是小说中的悬念。
关系原来如此简单,不甚明了。
因此,小说的第一篇一定要果断地抛出这根胡萝卜,千万不要碎碎念叨个没完。
如果你没有那根胡萝卜怎么办?
那就别急着动笔,再多仔细看一遍《楚乔传》的第一集。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广告。
ps:至于电视剧《楚乔传》当中到底又多少符合历史,这里我不想去探讨与深究,毕竟《楚乔传》本身还是更偏娱乐剧多一些,而我想分析与学习的是写作本身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