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两年前第一次去参加七分钟悦读会的活动,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高个子女生,叫童童,她做聆听发言时,言谈爽朗,条理清晰,思路明确,给我印象极深刻。她提到她正在做思维导图培训,又展示了一下她做记录的笔记本,乍看过去花花绿绿一片,细看是各种曲线条和极简洁的文字,她说她现在开始创业在做思维导图培训,自己也习惯用思维导图来做各种记录,清晰明了,简单方便,可以帮助人整理杂乱思绪。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思维导图,觉得好奇有趣,但并没有行动去了解学习。
在后来的时间里,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开始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用它来做笔记,列计划,做演讲等等。在读书会分享。我每次都要先写很长的分享的笔记。可是在分享的过程中,思路会经常被打断,跑远然后就拉不回来了,或者会说着说着就忘记了。新认识的瑶瑶在也在做读书分享,她每次都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读书笔记,然后针对笔记的主干来讲述内容、阐述观点,简要明朗。看到她用一张思维导图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的列出,发现是个好办法。
然后又看到陆莹的阅读计划,觉得很好,也想督促一下自己将看到的学到的,输出转化为对自己有效的知识,刚好陆莹又提到要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笔记,就想正好也该学习一下思维导图了。
Tina推荐了陈资璧的《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给我当做入门手册,就此开始阅读学习练习。
二、书里讲了些什么
整本书读完下来,发现此书特点是简洁易懂,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并配有图文讲解,手册练习,果然是本好的入门读物。
书分五大节,一是如何阅读思维导图,二是如何动手做思维导图,三是怎样找回图像潜力,四是思维导图法的基础运用,五是思维导图法的学习地图。读完后,根据书里所教授的知识,我也试着开始做思维导图,首先把书本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做了笔记。
三、启发与实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且对我启发比较大的有四个点:一是如何做好分类;二是思维的关联性;三是发掘事物的特征点,四是提取关键词。
先说分类
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小到去超市购物,大到同时开展四五个工程项目,有时忙到焦头烂额,忘东忘西。这本书里首先提到要对事情做好分门别类再处理。
分类的好处是可以清晰归纳,理清头绪。想来这其中的重点是怎样发现事物的共同点,而后进行归纳。而如何分类,没有具体标准,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定。在不知道如何分类的情况下怎么办?那就回到源头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张思维导图,做这张图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想一想怎样分类才能到达到这个目的。
学习之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开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始列工作计划。因为每月每周都会有好几个事情在同时跟进,而一天内又不可能完全完成一件事情。因此在每周的第一天,我会根据本周跟进的项目,按项目分类列明本周内的工作内容。
现在在跟进的项目,我主要的工作其实是联系各单位各部门,跟踪他们的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某一天,会根据联络人来进行分类。
实践这样的分类方法后,不知不觉中发现工作变得明朗,而不像之前一想想每周一有一堆的事情要处理而变得焦虑。
再说思维的关联性。
我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导,对事物的认知逐渐变得清晰而明确,在习惯客观地认识事物后,逐渐地也丧失了对事物关联性的联想。
书中提到了两个有关于联想的练习,一是联想接龙,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通过因果关系加强记忆;二是联想开花,由一个事物自由地发挥想象与之相关的可能的各种事物,尽可能地拓宽思维领域。
在思维遇到阻塞的时候怎么办?书本里也提到几个方法,我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也发现非常有效。
一是关联性,想想与事物有关联的事物都有什么,比如看到电脑就会想到工作,想到网络,想到电源等等;二是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五感来联想事物的相似性;三是从“五个W”想,问What (要做什么),Why(为什么做),How(怎么做),When(何时做),Where(在何处)。
这两个练习都有助于拓宽人的思维领域,引导发散性性思维。
书中有个例子,我们平时常用线条式的列举法,是单线条的思维模式,一个分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完就写完了,但有时写完后会漏项而不知。采用思维导图关联性的列法时写到一个事情就会不自由主地想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去采购,线条列举法分别写食物和调料,按部就班想到什么写什么。思维导图法列举时在食物,写到牛排时就会联想到椒盐这种平时不常用的调料,然后可以在调料大分类里补充。
再拿我自己的工作来举个反例。我的直属领导这些天生病没来上班,有个比较急的文,他初拟内容后让我完善后发给13个市级交通局,我就直接做了也没多想,待各级领导都审批完准备发送给市局时才发现,我在正式文函上只留了一个联系人和一个联系电话。而我们这个文的内容是要求各市局反馈意见,他们要怎么反馈?单靠一个电话是不行的,可能要通过传真、邮箱、或快递的方式才能把意见反馈给我们。因此,在发现问题后,我们只得又赶紧补充了一个附加说明,把邮箱、传真和地址都写清楚。如果在工作的最初就采用了“五个W”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了。以此为戒。
三说特征
每件事物每个人都有它的特征,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事物存在的表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就很容易表达,抓住了人的特征也就容易描述。比如打鸣和鸡冠,大家就很快想到公鸡,画画时如果把这两点表达出来了也就容易画出一只公鸡了,至于羽毛什么颜色,身体什么形状,脚怎么走路都不影响它作为一只公鸡被辨识。比如说到弱柳扶风,多愁善感,有才情爱吃醋就会想到林妹妹。
所以要想简洁又明确地描述事物或人,就要学会抓住它的特征。怎样才能抓住特征?就要求人多观察多总结多思考。这也是一个训练过程。
不同的事物的特征容易找到,但相同的类似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如何区分,王大婶家养的公鸡和张大妈家养的公鸡有什么不同,小王子的玫瑰和花园里的满园玫瑰有什么不同,这些就更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体会。
忍不住再拿工作来举例。很多人听说我是做道路设计的时候会说,道路有什么好做的,不都是一样的吗?一条线,堆点土,铺上沥青,就能可以跑车了。路不都是一样的吗,图纸通用,套套就可以了呀。
听到这样的话,只能笑笑不语。平时写项目工作大纲,都会要求写项目特点,以及工作重点难点。这个很重要,只有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后,对项目有一定了解,掌握了项目特征后,才能针对项目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设计。以前很多时候都在忙于应付各个项目,并没有很深入地去探讨去研究去总结,如果以后还做,一定要好好探讨清楚再开工。
综上,特征很重要,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很重要,需要细致的观察,刻意的练习以及完备的总结。
最后关键词
思维导图中提到重要的一点是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掌握重点,精炼表达,过滤冗余信息。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前面废话好像有点多。
那就不再废话了,就一句,学会提取关键词,很重要。
四、问题与未知
在对着书本啃知识点的时候,也在练习着画思维导图。在练习如何分类,怎么提取关键词,练习着用它来做购物清单、工作计划、学习笔记。练习的过程对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条理和计划性上有很多改善。
然而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做不到位的地方,书中提到思维导图有三种模式,全图模式,全文字模式,以及图文结合模式。但是我现在画图实在太差,现在只会文字,以后还要多练习一下图文。看看别人的图和自己的图,这差距,嗯,还是多练习了,现在算是入了个门吧。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工具和方法,它可以帮助你处理很多事情,理顺逻辑,分析问题。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学习它并掌握其运用方法,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很好低发挥它的价值。千万不要想着它是万能的,能帮你解决无限的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偷懒意识。
两年过去了,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思维导图了,当初的新名词已经在慢慢普及了,当时当初在读书会认识刚创业的童老师,现在她的培训班也越办越大了。前几天看到童老师的朋友圈,照片是给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横幅上写着交通控股公司新员工,看来同行的新人们也都在学习新知识了。
学习是费时费力的,学习也是快乐的,是无止境的。要加油学习喽,不然就真的是在老去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