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对老上海充满了疑惑,没有一个城市像老上海那样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人们有的对他称赞有加,有的又觉得它藏污纳垢,然而这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我对老上海好奇,但是对当时的人更加好奇。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看过任何报告文学的书,这类书在我心中一直是枯燥的代名词。
但是打开这本书我就打脸了,首先是这本书的顺序是根据年纪来排序的,几乎每一张都配有照片,仿佛你真的经历了她的一生了,全书看完,又仿佛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过她的一生。
书里写到戴西进入中西女塾读书,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打扮自己的宿舍,像一个女主人一样,在这里她受到了完全西式的教育,然而一毕业,她就开始穿中式旗袍了,书中写道:“所有的知识都在培养着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和公正的态度。”
现在我们对大学的态度好像有些病态,似乎上了好大学就意味着好工作,好日子,但其实,大学真的只是一个教你知识的地方,一个教你面对这纷扰世界态度的地方。
写到对金钱的态度:“常常是我们自己很饿那些华美的物质,就以为他会更饿。我们认为人可以从贫贱到富贵,而不能从富贵到贫贱。”
戴西的家被抄了,别人怜惜同情他,给她送东西而她自己却觉得她完全不需要,我们认为不能忍受的对她来说不过如此。
这本书里没有花大笔墨去描写戴西的悲苦人生,相反对她儿时的快乐反而着墨更多,但是越是这样越是敬佩,这位儿时没有吃过一点苦头的大家闺秀在动荡的岁月里熬了过去,就像书里说的,戴西就像一个核桃,苦难如同打开她的钳子,历经磨难散发出果仁的清香。
最后再摘一段我个人很喜欢的对戴西回去童年之地的描写:“他现在独自一人回来,她在以前照耀过她的时光里笑着。她再也没有穿那白色蕾丝的裙子,他的鞋子再也不会因为没有走路而干净的不分鞋底和鞋面。甚至她脸上不再是八十年以前的安详和孩子的庄严,她的脸被老人深潭流云般的笑容轻轻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