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于2014年支教数月之时,第一次走很远家访,还不太适应高原的我累的不像样子,但确实是第一次走入乡土。我惊诧于大山深处还有这么多村落,也为乡土的变化而惋惜。文章中有几个孩子已经毕业了,值得高兴的是,文末那个小女生考上了重点中学,作为老师,很是期待她走入大学校园的样子。
泉水潺潺,稻田漫漫。水牛从石水间走过,蚂蚱在田间跳动……若非亲身经历则很难相信,蜿蜒山路攀登近两小时后,眼前会蓦然出现一幅迷人的田园画卷。而学生的家,再翻过一个山头就到了。
这次家访的村落叫新民村,孩子们的家在村中的火草山。通往山村的路有些难行,雨季的路,山泉常常可见,但路上也常常泥泞异常,好在买了户外登山鞋。走在山间,让我感叹的是山绕了一座又一座,却没有多少树林,一个个山头上都是稻田,玉米田,茶田。。。生物老师的表达就是:这些山地从森林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变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很少,食物链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变差,物产逐年降低。而且也看的出来,也许因为山地的缘故,这里的农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看,稻田虽美,可满是蚂蚱,各种田地里杂草丛生,这也是亩产很低的原因之一。
这个超大的器物是用来打稻谷的,见过几个,但还没见当地人用过,应该是用稻谷击打这个东西的边缘,将谷物脱粒。今天去了几个学生的家,第一位学生家里条件尚可,孩子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家里盖起了的二层小房子看起来不错,阳台上还摆着学生从山里采来的兰草。
第二位学生家里相对普通一点,老旧的房间,简谱的设施,孩子的家长因我们到来而杀鸡做饭,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每次家访,家长总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云南地区大多使用火塘做饭,屋子上面直接熏一些干巴或者火腿。这一家孩子的父亲去了城市打工,母亲为了照看孩子回到了山里,孩子学习还不错,交谈中听的出来这位母亲对教育非常的看重,希望子女能通过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
吃饭时家长和孩子们都不怎么夹菜,只是吃饭,我们几个只好一次次给他们夹菜,土鸡,土鸡蛋,清炒竹笋,还有香笋做的泡菜,都非常适口。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可惜山路险峻,交通不够便利,山里居住的村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十分危险,但又没有可替代的,我们也只好一次次嘱咐学生骑车要带头盔,注意安全(许多学生小学时就会骑摩托了)。
饭后和家长聊了一些家庭经济的情况,家里地不多,但家长的哥哥在县城生活很好的,所以农村的田地和茶树便让妹妹使用,家里主要收入是茶,核桃,也养一点牲畜。我见到院子里有一株茶树,两米多高,便问家长这样的茶树有多少棵,她回答不多,山上这样的许多树过去砍掉了。。。我听了有些讶异,茶树生长很慢,如这棵茶树,孩子家长以为几十年的树龄,而后来我请做茶叶的朋友鉴定,认为这棵树至少300-500树龄,甚至更久。云南地区主产普洱和滇红,茶树的年龄尤为重要,大片的高龄茶树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应,因为缺少知识而砍掉,确实让人痛心。
当天去的最后一家,条件相对艰苦,小女生和哥哥住在一间屋子里,只有一盏白炽灯用来写作业。小女生心灵手巧,做了许多折纸的饰品装饰自己屋子,今年完成支教的何老师给了这个女生一个收音机,这也成了家庭里重要的电器,可以用来学习英语,听听音乐。
小女孩的父亲朴实憨厚,家里收入靠一点点田地和编制一些器物,在教育上没有太好的方法,女孩的哥哥现在有些不服管教,学习也不认真了,这样的情况有些普遍,孩子幼小的时候很乖巧,可到了青春期,家长通常不知道如何教育这一阶段的子女,教育观念薄弱的家庭通常选择放任自流。
一次家访,几个家庭,即便在深山中,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背景仍然有许多不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这几位家长很令人欣慰,他们都相信教育能带给家庭更好的未来,而经济上我们也会帮孩子联系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近来帮助学校录入学生信息,数据中单亲家庭的比例很高,更深切的感受到,本地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够好,在中学进入青春期后的学生,开始逐渐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经历在“育人”之上。
后记:这次家访记写的太久了,惭愧,拖延症严重,近来教学生活趋于习惯和稳定,接下来会将支教的随笔及时写完。再此感谢许多关心和支持公益的朋友们!
支教计划:
1.更多听当地教师的课。
2.调查茶果的产量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