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有四个儿子,但老大和老三早殇,长大成人的是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赵德昭的生母是赵匡胤的原配夫人贺氏,贺氏虽然在赵匡胤称帝之前就已经去世,但也被追封为孝惠皇后,所以赵德昭是妥妥的嫡长子。赵德芳的生母不知为何,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根据考证,一说为贺皇后所生,是赵德昭的同胞弟弟;另一说为赵匡胤的第二任皇后王氏所生,总之也极有可能是嫡子。
赵匡胤在50岁时突然驾崩,当时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均已成年,为什么赵匡胤没有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呢?
这里面就牵扯到了两个著名的典故,“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
斧声烛影,宋太祖离奇去世
斧声烛影,号称中国历史上四大未解迷案之一,其过程究竟如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但谁也不敢下定论,只怕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当事人之外,谁也不会知道真相了。
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天降大雪,宋太祖赵匡胤在病中,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可能是因为事出机密,所有人不得与闻。
远远地,宦官和宫女们只能看到在烛影下,兄弟两人相对而坐,不久两人似乎起了争执,赵光义起身避让,接着便听到赵匡胤以玉斧戳地的声音,并大声说,“好做之”。
之后,赵光义离开。当夜,太祖赵匡胤驾崩于宫中。
最先得到赵匡胤驾崩消息的,是当时的第三任皇后宋皇后。得知太祖驾崩后,宋皇后立刻命宦官王继恩火速出宫,宣赵德芳入宫。很显然,如果赵德芳率先入宫,那么他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到底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还是病死的,又或者是气死的……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我们这里不做讨论,只提出一个疑点,宋皇后召赵德芳入宫,究竟是她的意思,还是赵匡胤的遗诏?
按道理,赵德昭是嫡长子,是最符合宗法制度的皇位继承人,而且赵德昭年龄稍大,在当时还很乱的局面下,更容易掌握局势。从历史记载来看,赵德昭颇有心机,喜怒不形于色,风评也很不错,如果赵匡胤留下遗诏,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立赵德昭为帝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召赵德芳入宫的人是宋皇后,这就很可疑了。赵匡胤死时,宋皇后年仅25岁,比赵德昭还要小一岁,且没有亲生儿子。如果赵德昭继位,那么她这位太后,年龄可是要比皇帝还要小的,这就非常尴尬了。况且,为避瓜田李下之嫌,宋皇后与赵德昭一直避免接触,感情自然淡薄,反而与小她七岁的赵德芳关系极好。如果是赵德芳继位,那么对宋皇后无疑更加有利。从自身利益出发,宋皇后如果将太祖的遗诏篡改,将赵德昭改为赵德芳,并非没有可能。
所以,极有可能是太祖留下遗诏让赵德昭继位,但宋皇后出于私心,却想让赵德芳继位。无论如何,这两个都是赵匡胤的儿子,无论谁继位,宋皇后的做法还算不上大逆不道。
但宋皇后还是太稚嫩了,她的这点算计都落在了赵光义的手里。当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时,王继恩的确火速出宫了,但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赵光义的晋王府。
晋王府中,灯火通明,赵光义身穿朝服,端坐中庭,当听到王继恩说太祖驾崩后,赵光义声称要与家人商议。王继恩情急之下说道,“迟则他人为之。”赵光义遂不再犹豫,径直入宫。
宋皇后在屋中听到脚步声,出声问道,“是德芳来了吗?”屋外王继恩接口道,“是晋王到了!”
在见到赵光义的一刹那,宋皇后明白自己的一切算计都已经落空了,无奈之下,说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昵称。
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于是,之后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以上即是“斧声烛影”的基本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疑点重重,究竟真相如何,已经无从判断了,但毫无疑问,赵光义的皇位是抢来的!
金匮之盟,可能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
赵光义继位,这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似乎人们都认可了这一事实。事后,也没听说有人对此进行公开追究,但私底下还是有人对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对此赵光义当然心知肚明。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也就是赵光义继位的第六年,有一个人的到来,让赵光义大喜过望。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官拜宰相,乃是百官之首。但他在位时因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被太祖赶出了京师。赵光义即位后,赵普立刻赶来拍马屁,捧着赵光义写给他的诗感恩戴德,痛哭流涕,赢得了赵光义的信任,于是留在了京城。
但此时的赵普已和以前没法比了,在京城数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在981年上书赵光义,声称自己知道太祖皇帝在杜太后临终前商量皇位传承的事情。
赵光义大喜,急召赵普说明情况。按照赵普的说法,杜太后临终前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龄太小,被你钻了空子。如果后周的皇帝年龄较长,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你死之后,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给赵廷美,这样就能保证国家的稳定了。”
赵匡胤流着泪答应了母亲,在一旁全程旁听的赵普记录下了这次谈话,并藏在了金匮(柜)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这件事的疑点也非常多。
首先,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才35岁,而赵德昭已经11岁了,作为一个母亲怎么就知道儿子一定早死呢?难道说杜太后断定,自己死后不久,赵匡胤就会去世?世上哪有母亲盼着儿子早死的道理?事实上,杜太后死后15年,赵匡胤才驾崩,这还是在死得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而此时嫡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无论如何算不上是一个“幼儿”吧?
其次,如果“金匮之盟”真的存在,赵普为何在赵光义继位六年之后才拿出来?不是应该在赵匡胤死后立即拿出来吗?至少,也应该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马上拿出来啊。
而赵普在拿出“金匮之盟”的说法之后,本来郁郁不得志的他,立刻就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重回宰相之位。而秦王赵廷美本来位次在宰相之上,也立刻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赵光义也立马批准了。要说这其中没有猫腻,谁也无法相信。
总之,金匮之盟疑点多多,更像是赵光义和赵普炮制出来的一个故事。
皇位之争,所有人的下场都很凄惨
无论“斧声烛影”真相如何,也无论“金匮之盟”是否存在,但赵光义是当上皇帝了,但他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只能是他的弟弟赵廷美,或者是哥哥赵匡胤的儿子们,无论如何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可赵光义能甘心让皇位让给其他人吗?
979年,赵光义带着侄子赵德昭讨伐幽州,一天夜里突然发生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军中发生了大火,而太宗赵光义却不见了人影。慌乱之中,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然而就在这时,赵光义又神奇的出现了,此时不了了之。
事后,赵德昭为此次讨伐的将士讨封赏,赵光义大怒,说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封赏吧。”结果,赵德昭回家之后就自杀了。
同样,疑点很多。史书上说赵德昭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且当时已年近三十岁,断然不至于赵光义一句话就自杀,更何况他将来还是有可能当皇上的人。真相如何,我不敢断言,但肯定不会是因为“心小”而自杀。
两年之后,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病逝了,死因同样不明不白。
赵廷美在赵光义登基之后,任开封府尹。赵光义诬陷其谋反,于是贬为西京留守,并强迫其全家搬到了西京(洛阳)。不久之后,再次诬陷赵廷美谋反,这次削去了赵廷美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魏王的爵位,但很快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屡遭陷害,忧愤成疾的赵廷美在984年吐血而死,年仅38岁。
那位当初想立赵德芳的宋皇后,倒是又活了二十年,但她死后,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赵光义如此做法,想必是在报复当年宋皇后曾想立赵德芳之事吧。
后续
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
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在建康称帝,史称南宋。但赵构无子,又失去了生育能力,只好将皇位传给了继子赵昚,而赵昚就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之后,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分别是赵德芳的七世孙、八世孙。
再之后,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以及后来的宋端宗和宋卫王都是赵德昭的后代。
兜兜转转,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