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还是带不好我的孩子?
现在父母们学习育儿知识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了,各种网络课程,落地培训班都可以让父母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但也有很多的父母开始陷入迷茫,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的育儿知识,还是带不好我的孩子?
是呀!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育儿知识还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是我们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自己学习的问题呢?
还记得我以前分享的《关于理性育儿,你必须知道这些!》吗?
在这里“思考”也同样重要,当父母们学习到一个育儿方法时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尝试,而是思考,要考虑这个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适合再尝试着用,这样做对孩子来说也是比较负责的,正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可能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方法却不一定适合自家的孩子,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在把学习到的方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实施方式也要正确,比如有的父母在学习了“孩子应该要学会自我保护”这类的知识后觉得这确实很重要,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到大超市里,然后自己躲起来看看孩子一个人的表现,如果父母做足了前期的准备那也还可以,但是父母毫无前期准备就只是突然把孩子一个人丢到一个陌生嘈杂的环境中时对孩子带来的只会是心理上的伤害。
第二、不做“会飞却还用跑的小鸡”
这是什么意思呢?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只小鸡看到雄鹰翱翔在天空,特别羡慕,于是不辞辛苦的跑到山顶老鹰的家里去求学,小鸡在找到老鹰后向老鹰讲述了他这一路走到山顶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克服了山路的蜿蜒崎岖,路途中各种凶恶的动物、危险才走到山顶就是为了向雄鹰学习飞翔的本领。
看到小鸡的真诚与好学的精神后雄鹰被感动了,于是破例教小鸡飞翔,在学习的过程中小鸡面对一次次的失败都没有放弃,摔的遍体鳞伤也还在坚持,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后,终于在某一天雄鹰欣慰的对小鸡说:“现在我所有的本领你都学会了,你可以回家了。”小鸡听后欢呼雀跃着,他觉得所有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了,小鸡在向雄鹰道谢后开心的跑下了山。
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也许很多人会笑小鸡的愚蠢,为什么学会了飞翔还要用跑的方式下山呢?但小鸡的这种学而不用的行为也常常出现在父母的身上,很多父母都是听的时候很激动,做的时候很被动,特别是像在听一些落地培训课时,在课堂中对自己的育儿有了一百种的规划,但回家后可能懒地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那些在脑中的计划就消失了,还有种自己可能上了个假的培训课的感觉,再比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不能把自己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孩子的身上,这点父母们都知道,可能对消极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也都知道,但为什么依然还要把消极情绪带到孩子的身上呢?
还有的父母有这种现象,他学习到一个较好的育儿方法后开始行动了,开始用学习到的方式来与孩子相处,第一天,孩子没有变化,第二天孩子还是没有变化,第三天,依然没有变化,于是心急的家长已经等不到第四天就放弃了,还责怪方法是骗人的一点用处都没有。父母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才能看的到成效,当父母们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后不要急于看到成效,更不要总想着一劳永逸。
第三、父母所谓的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很多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于这类父母来说他们所谓好的标准应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只要是别人的孩子都有优点,就自己的没有,而且还毛病一大堆。
其实父母根本不需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好还会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比较合适的比较是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较,如:拿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比较,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也更加能让孩子清楚自己应该要改变的地方是哪里。
父母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如果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多,全身上下都是缺点,如果父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那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会越来越多,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机会更快。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要求父母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求父母能够了解和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不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好坏。
希望以后听到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能够是,因为我学了很多的育儿知识,所以我把孩子带的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