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 微信公号/七棱镜
最近读完了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小说《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书很好看,写的是作家从小被领养,在先天的缺失感中不断寻找爱、理解爱的真实成长经历。
出生6周就被生母抛弃、养母孤僻怪异、16岁离家、性格乖戾的问题少女……在书中,除了解读作家的一生遭际,领悟她对爱的困惑与艰难追寻,我心中更多地浮现出的是另外两个字:救赎。作家的一生都在自我放弃和自我救赎之间挣扎,幸而最终获胜的是后者。而在自我救赎这条路上,最为重要的精神依托无疑是——书籍。
当小小的珍妮特因“犯错”被养母赶出门外,蜷缩在冰冷的台阶上,或被锁进黑暗的煤库时,当她感到无边的孤独、无助之时,书籍、文字是她的安身之所。“在深受创伤时……想说的话哽住了。我们从他人的语言中找回自己的语言。我们可以求助于诗。我们可以翻开书本。有人在那里等我们。深潜于文字中。”
在被禁止读书的家里,她偷偷地把一本本书藏在床垫下面,“母亲不想让书落入我手中。但她未曾想到,是我坠入书丛——我置身其中,以保安全。”“书一直以来于我都是光明与温暖。”当藏书被母亲发现而被付之一炬时,小珍妮特了解到一件重要的事:“外在的任何东西随时都可能被夺走。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安全的。”“我心里有字句——一排排指路明灯。”
16岁时,珍妮特与家庭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她毅然离家,开始独自生活。她白天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去打工,晚上就睡在朋友借给她的迷你车里。生活之于她是支离破碎的,所幸,她还有书。“书并没有建立一个家——它们就是家,正如打开一扇门的意义,你翻开一本书,走进去。”“书里还有温暖,有壁炉。我手捧一本书坐下,便暖和了。”“十六岁时,你真的没有多少选择。你带着你所有的一切离开。但是……总有一张万能牌。我的这张牌就是书。”
在阿克灵顿公共图书馆,珍妮特按照字母的排列顺序来读书,如一个饥饿的人,从A到Z,不加选择地一本接一本“吃”下去。“我读得越多,就越感觉跨越了时间,与其他生命及更深刻的共鸣相连。我感觉不那么孤单了。我并不是独自在此刻的小筏上漂流,有座座桥梁通往坚实的土地。”
后来,珍妮特与爱人分手,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感情创伤。这对于一个先天缺乏爱、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珍妮特陷入了精神分裂,曾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最终,还是书与文字救了她。
“不好的日子里,我只是抓牢那根越来越细的绳子。”“那根绳子就是诗。当初我必须将藏书保存于心时所记住的所有诗歌,现在抛给我一根救生绳。”“如果诗是一根绳子,那么书就是一条条救生筏。在我最不稳定的时期,我在书中获得平衡,书载着我穿越那将我浸透、将我粉碎的情感浪潮。”
我们经常把书比作粮食,比作朋友,而对珍妮特来说,书是在无爱的漆黑山洞里燃着的一盏灯,是没顶的孤独之河上漂着的一支筏,是她赖以生存、赖以呼吸的空气。不管命运的安排多么千疮百孔,有书为伴的人终是幸运的。如果说一开始,珍妮特只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抓”住了书,那么后来,书籍给予她的馈赠已远远超出了她所期望的。
因为读书,珍妮特的思想没有被禁锢在养母营造的无望世界里。在养母温特森太太眼中,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而且盖子是关着的,“没人逃得了。”她不爱生活,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是她自己的黑洞,吸进了所有的光。”
而处在这黑洞边缘的珍妮特,一直努力着“远离她抑郁的黑暗轨道。”读书的珍妮特告诉自己:“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热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照自己的意愿一息尚存,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浅薄生活。”
年少时的珍妮特不是受人欢迎或讨人喜爱的孩子,“我对别的小孩拳打脚踢……上课听不懂就径自离开教室,要是老师试图拉我回去,我就咬老师。”无所归属的感受让她无法相信任何人会爱原本的自己。“即使交到了朋友,我也一定会让友谊破灭……”
因为读书,珍妮特从那个不懂爱、不会爱,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问题少女,渐渐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多年以后,她理解了养母,“她是个如此孤独的女人。一个渴望有人懂她的女人。”“在她还能够爱的日子里,她爱过我。我由衷相信这是她能力之至了。”
她最终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不再绝望,勇敢地追求希望和属于自己的快乐。“我已明白,寻获与丧失,遗忘与记忆,离去与归来从未停止。生命的全部即关乎再一次机会,我们有生之日,直到最后一刻,永远都有再一次的机会。”
因为读书,珍妮特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她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还用自己的文字,照亮了更多人的生命。
在珍妮特的一生中,书籍有如生命般重要。我也始终觉得,读书是件非常美好、快乐的事。但我发现,有很多的人自走出校园后,已渐渐地不再读书了。
工作繁忙,压力大,家庭锁事多,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法读书,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实际上,即便我们有了空闲时间,也不会去选择读书,而是选择上网、打游戏、刷剧,想停都停不下来。互联网时代,我们不是没时间读书,而是已经没有能力读书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读书是一种深度阅读,涉及到我们大脑的深度工作能力。而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深度工作能力正在受到损伤。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无孔不入的干扰信息正在改造我们的大脑,使其逐渐丧失对注意力的控制权。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时候:本来计划读一本书,突然看到手机上一个好玩的一个视频,于是点开看,一个接一个看下去,最终把书冷落在一边;本来想读书,却沉溺于网上的一部电视剧,明知该停止,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一集集刷下去……研究证实:人的大脑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能带来即时反馈的活动,而读书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活动。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阅读。记得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其中一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仔细想来,这种趋势其实是很可怕的。
有的人不读书是因为“读书无用”。花大把的时间去读书,还不如读读网上的“干货”。听听那些专家们讲的道理,直接拿来用,岂不更直接、更有效率?
读“干货”固然有用,但完全用碎片化阅读取代深读阅读,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常读“干货”的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批判精神,也无法将这些道理真正贯彻于自己的人生实际。这也是很多人“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
碎片化阅读或许一时有用,但真正拥有启迪灵魂、治愈人心,塑造性格、改变命运力量的,只有书籍。当你不再读书时,你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找一个悠闲的下午,坐在阳光里,静静地捧读一本书,这样的感觉,是不是久违了?如果你愿意,就是现在,放下手机,拿起书,就像珍妮特一样,“打开一扇门,走进去。”
原创微信公众号七棱镜:读书以启智,撰文以明心,以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幸福感的码字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