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书是因为被封面设计吸引,翻开书又放下书,兜兜转转,历时4天,今天总算看完了这本书。
作者采用对话的方式完成此书是让我觉得很新奇有趣的一个点。接下来,我会通过以下几点分享这本书的输出总结。
1、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2、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3、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区别
4、人生课题以及共同体感觉
5、追寻自由、活在此时此刻
6、书摘分享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们的不幸跟过去、环境以及能力不足都没有关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毕竟保持现状更轻松,而改变却需要很大的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
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阿德勒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显然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是不可能的。
阿德勒认为:“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知道,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都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区别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欲求。(追求优越性)
优越性的对立面是自卑感,当我们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时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自卑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因为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讨厌自己)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积极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我们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人生课题以及共同体感觉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分离课题: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我们能做的是把马带到水边,但不强迫其喝水。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从三点做起:1、自我接纳。2、他者信赖。3、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他者贡献:不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行为目标: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目标: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自立”、“我有能力的意识”与自我接纳有关。
“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追寻自由、活在此时此刻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就不能获得自由。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人生是一系列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决定。
不活在此时此刻,是最大的人生谎言。
人生无法计划。
书摘分享
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当人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我们的愤怒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谓愤怒只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而已。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
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