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发生疫情之前,有谁想过老师会变成了主播吗?又有谁会想过隔着一条网线,让彼此相连吗?曾经,我是多么希望能够躺在床上,就能改作业;多么希望能够足不出门,就能与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多么希望能够随时随地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多么希望能够点点手机就能监控学生的掌握水平……。我以为这一切都是梦想,然而,真的发生了,而且发生得让我措手不及。
网课已开展了一段日子,感觉自己也能轻車上路,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直播比录播来得更实际。虽然隔着一根网线,但我的上课流程似乎流畅多了。我可以按自己设计的课堂进行讲授,不再受录播局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偶尔我还可以用PPT与微课相结合进行讲授。初期的畏惧、彷徨、无助、担忧似乎消失了,当然,我还是十分怀念自己认真学习的时期。
在这样的一个新形势下,老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如何用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网上的直播学习模式,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熟悉了操作与流程后,我也发现一些问题,老师与学生的斗智斗勇由以前的“实地战场”变成了“网络虚拟战场”。这不暗让我思考线上教育的课堂如何落实教学效果。
作为六年级的孩子,年龄与心理都处于“小大人”的时期,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都认为自己长大了,不想受别人的监控。在这样的叛逆、青春浮燥时期,能稳稳妥妥地避开网络的各方面资讯的诱惑,抗衡、战胜外来吸引力,的确需要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这样学习目标明确、自我管束力强的孩子只是占了少数部分。在初期上课时,我发现个别孩子“名字挂在课室,人却在外边浏览其他网页”、又或者“名字在课室,人却跑到其他地方吃东西”,更有甚者——缺勤……面对着种种的现象,我开始着手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备课很关键。刚开始的时候,我利用区现有的微课进行讲授,但总觉得点评的时候限制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改用ppt+微课进行讲授,感觉似乎顺心多了,但是切换的时候,总得重新开始。拉动微课的时候,必须要对微课中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很熟悉。这样的授课形式上下来后,感觉偏向一言谈,有灌输知识的感觉。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预习。预习是我一直坚持教学策略,让学生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再以制定知识的讲授起点,把难点与重点利用直播间“上台”当老师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想到学生发言积极了,讲解与争辩的范围从上台的一人到六人,然后扩散到讨论区。他们或在讨论区发言,质疑,辨析,上台的轮流发言进行分析,仿如大家面对面的生动的课堂。
与家长沟通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但需要技巧。家长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有些时候不懂得如何协助老师进行教导,因此,我多发出一些指引给家长。如:通过上交的作业——课堂笔记来看,发现以下有些同学是没有记笔记的。不能记笔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上课时掉线——建议检查网络,如果有网线的最好连网线,然后看回放;2.上课不留心,人在心不在。建议与他沟通,做好思想工作,补回笔记;3.做笔记动作太慢。建议课后让他补做或者补记,可以用家长的帐号从优化大师那里找优秀作业查看,或者看回放。
与孩子沟通,也是挺讲究技巧的。有些时候要采取跟、追、查、找等方式。“跟”进他们的状态,了解原因,做得好的要树榜样,做得不好的,要私下沟通,最好用QQ语音进行聊天。“追”就是提醒他们该什么时候到课室上课,什么时候要上交作业,什么时候要查看老师的作业点评;“查”就是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由于网络签到有些时候数不准人数,个别进入直播间的终端不一致,个别对APP的使用不得当,有时甚至显示不在线,成了名符其实的隐形人。因此,我使用花名册进行人工点名,看数字比看名字容易,在纸上记学号比写名字快,于是,实行数字+名字的形式统计跟踪;偶尔还会用点学号的形式进行点名,有时会在讨论区输入学号进行查岗,看看他们是否正在听课;“找”原因“,找”问题一般是比较头疼的事情。特别要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找家长沟通。因此反馈信息很重要,反馈的多是学生的上课表现、出勤状况、作业情况等。逐一找出问题所在,这样会让孩子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我并不知道未来的教育趋向是什么,也不晓得未来教室是不是离我们更近一步,但现今的线上教育教学,好像还有很多未尽人意的事情发生。无论是自身的水平,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是家长的教育水平,都会是一个新的挑战。
如今,我只希望在疫情期间,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在百暖花开之时,再次学生相约学校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