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代更也是一种历史。
只是我们身处其中,非经过几十年未必能看清。
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当代,这很有意思。
这要求我们熟悉历史,更要熟悉当代。
收集到你所能了解的方方面面资料,并以读史的思维方式来读当代。
读《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一年年地过,看似流水账,而实际不是,前因后果呼应,读者读到的是作者的删减再加工。假如所有的资料都一股脑放进去,就像我们看新闻一样,对近十年的各种事件没有了脉络的把握。
当代和一切历史一样,都是物质第一性的。
当代的时代性,就寓于这些当代大行其道的物什,比如手机、互联网。
现在清楚知道过去从来没有如此普及化的手机和互联网的组合,
未来是什么样,不清楚,
但一件事物不可能长期在历史中唱主角的。
那么姑且假定手机、互联网就是这个时代的时代性所在吧。
相较于20世纪初基础理论的大爆发,二战后美苏争霸时期科技的大发展,
这个时代的进步也许在于将人以更优化的形式组合起来,
就是手机、互联网的组合所形成的将人更多以点对点方式联通起来,
而非过去那种信息(及指令)的自上而下的辐辏式传播。
过去的模式是意见领袖对个人的绝对控制。
当代确实雨后春笋般的意见领袖层出不穷,甚至个人与个人之见的相互影响。这种方式在带来更为自由主义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也在同时否定着自身的自由主义和个性化。
另一种形式的思想大一统将是未来的最终归宿。
手机和互联网在编织着一个当代的同时,
也使一部分人希望摆脱,回归传统,
于是便有人选择了健身。
健身的风潮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兴起而同时兴起的。
但健身爱好者最终也难免要通过网络交流心得和成果。
与之类似的还有骑行,
网络让骑行的队伍更容易组织起来,也更加灵活多变。
诸如此类,说明了什么?
说明互联网并非在把人类异化,而是把人类的组织性优化了。
你可以轻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和自己共同爱好的人,
也可以轻易找到自己想要购买,而跑遍所在的小城镇都没有的商品。
但互联网的兴起也确实改变了商业的形态。
上海繁华地段四川北路的上海春天商场,
曾经是档次较高,人气充足,
现在却已经关门歇业,
实体店的份额让位给了互联网,
资本的整合超过之前任何时代。
总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