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社会学家芭芭拉将快乐进行了划分,分为消耗型的快乐和补充型的快乐。她在底层卧底8年后,发现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是会用一种消耗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肥皂剧、毒品、电子游戏;越是处于高层次的人,越是会用一种补充型的方式来寻求快乐,比如跑步、阅读、学习。
感
现在的大多数人不都是寻求的是消耗型快乐么?‘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刷剧刷微博,玩完王者又马上奔赴“吃鸡”战场’,无论是餐厅、车站等任何地方,都能抱着一部手机傻傻哈乐。
这寻求短期快感的方式,沉醉于当下的生活,因为看不出有任何的损失,所以也就那么不在乎地做下去了。因为在生活的每个时期,总能找到那些消耗时间、榨取我们注意力的生活方式,以消耗型的方式寻找快乐。
现在身上着实觉到些些冷汗,自己对现在的生活满意么?如不满意,那就想想过去的自己都做了哪些事,得到的是消耗型的快乐多还是补充型的快乐居多,列出来之后,怎能不冒些冷汗!不要误以为只是那些短视频、游戏才是消耗型快乐,那些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那些没有梳理思考的盲目输入的信息,好像都是嘞。
想想在学生时代那些学霸们吧,当年他们吭哧吭哧、雷打不动的行动力,再想他们这样学习快乐么?现在’恍‘地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层次太低,没搞懂还有补充型快乐的存在,对这种寻求快乐的简单理解是:延迟享乐,克制欲望。现在在看看这补充型快乐带来的差距,那是很明显了:他们接触的圈子更大、人脉更多、机会更多,随之带来一连串的后期反应,那真是……
可没有当初如果,过往的积累造成了现在的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得把过往的经历重新改写,所以短期的逆袭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买彩票中奖除外),那么自己只能锚准将来,做好当下,更多的是用补充型的方式寻找快乐。
思
’人平均一生的寿命是78年,工作占据了10.5年,再除去其他时间,留给自己主动支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年。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短短的9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美国首席大法官说过:‘拥有美好人生的一个最好途径,就是不要试图过轻松的人生。’
村上春树连续35年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九点睡觉,雷打不动。
巴菲特80%的时间都在读书,平均一天要读500页,号称「移动的图书馆。」
30多岁的扎克伯格,资产已经达到4600亿,每天赚4000万,真的很不轻松。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曾经的我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目标,但是都没实现,所以不敢奢望再有太大的目标,怕自己输不起。可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么?也许这就是我们再给自己找的借口。
《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设定了一个几乎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最终失败了,你的失败依然高于别人的成功。’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更多的是补充型的方式在寻找快乐,而不是那种消耗型的快乐。如果我们也还没有那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最起码不要投降于如死水不变的生活,否则人生只会剩下无尽的空虚。真正的快乐绝不是源于放肆的欲望,而是克制且向上的成长驱动。
马太效应也是这样的:‘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记录片《人生七年》说的就是这个现象: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来优秀的品质,富裕阶层固化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内在品质。
行
1、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注意力,摧毁你积极向上的勇气。所以,与之相关的APP,能删掉就删掉,尽量少用就少用,因为它们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损失。
2、对输入的信息要做处理和思考,即使是简单地写两句,也要强过盲目地输入。
3、圈子呆久了,就很难往圈子外的世界看看,这就很容易有了‘舒适圈’,所以要鼓起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一味地怕苦怕累,生活还怎么玩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