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斜杠青年这个词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但是我正真开始关心,是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虽然在很多事情上总是后知后悟,但是还好,还算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关注也为时不晚。
关于斜杠青年,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原来,流行新名词的背后其实是最简单的缘由,就比如斜杠来源于我们常用的符号 "/" 。
年初,在上海参加一个活动时,一位朋友上台演讲,她演讲的大致主题是她通过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社群设计精美的主题图片,她不仅收获了一项新技能,而且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收获了工作上的被认可。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她的额外努力,她发掘了自己第二种潜能。
她说,她为了让设计出来的图片更加图文并茂,与每天的文字主题相匹配,她搜索了国内外很多网站,尝试了各种配图,最后她做的图文片越来别致。也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她在做PPT方面的潜能也逐渐被激发,做PPT越来越别具特色。有一次,她的上级让她帮着做一个重要的PPT,她以最快的速度和效果呈现了作品,并惊艳了领导和同事。这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的简介是:努力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经过背后的付出,才有惊艳全场那一刻。 那位朋友正是因为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了时间,潜心设计,排版,尝试,每次都认真打磨她的业余作品,才练就了她自己也不曾想到的新的技能。从此,她也多了一个新的身份。
再放眼看一下女性朋友们最喜欢的娱乐圈,按理说娱乐圈里的名人都出名了,在自己熟知的圈子里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就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名人开始跨界。比如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后来的我们》的导演刘若英,她本是一名成功的台湾歌手,但她还是演员。而在前段时间,因为她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人们认识了她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导演。专业之外,还有让人们惊叹的技能,大家怎么能不被折服。
斜杠青年,不分年龄、不分身份、不分圈内圈外,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走,挺好的一个趋势。
你的斜杠 “/” 后面,会是什么样的另一个身份?
当然,前提是先做好本职工作,斜杠之前先得有稳固的基础后盾才行。不要好高骛远,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再去發掘适合自己的第二种可能。
所以,保持热情,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