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三年级第一次集中培训,早上的关键词是“学习生态”,换一种说话就是在一间教室所营造的氛围、气场。
那么什么是“学习生态”?学习生态就是观念、技能、环境的相统一。
这些词语都是听过的,但是一个词语如果不能理解,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它就是摆在那里干巴巴的词语,唯有理解了,唯有把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活出来,词语才活了,关系才活了,这一切才变得有意义。
在建构“学习生态”这个概念的时候,同时涉及到的三个概念:观念,技能和环境。观念就是思维方式,技能是学科能力,环境是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可以这样来理解:观念是环境造成的,又带来技能,而学习生态就是观念的改变,带来技能的改变,从而带来人整个格局的变化。(这些话应该是懂了。)
我记得雷夫说过,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常老师曾经也说过,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看谁站在教室里。
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老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老师的情绪也是学生的情绪。
一间教室的缔造者(班主任)的观念决定了这间教室未来走向哪里,决定了这间教室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决定了孩子的童年是平庸还是精彩。
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师培训,这次的教师的培训,核心点之一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就像马云说的那样,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给老师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培训、老师的成长上去下功夫。
回到前面的“学习生态”,了解了什么是学习生态,那么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白,一是建构怎么样的学习生态,二是如何建构学习生态。
昨天培训中王校提到一个新的思维方式:UBD, 应该就是一种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评价,按照这样的模式,目标在前,评价在后,即便最后评价效果不好,已经无能为力。而UBD是一种逆向思维设计,目标优先,然后根据目标设定评价方式和标准,最后依旧评价设定教学程序。大概是这个意思。
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一间教室的缔造者,要建构一种怎样的学习生态,或者说教室氛围、气场?
按照逆向思维方式,我们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或者预设的目标: 下个学期,我带三年级,是二小一个全新的班级,孩子们来自各个学校,所以我希望这间教室教室首先是安全的,无恐惧的,有温度的。
如何建构这样一种学习生态?
前面说的学习生态就是观念的改变,带来技能的改变,从而带来人整个格局的变化。
我们的课程核心目标就是“塑造观念”,整本书作为课程读本一个分支,当然承担着帮助学生塑造观念,同时整本书共同可以建构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是帮助一间教室建构班级文化的脚手架。
昨天下午,我和我们组的小伙伴在做第一单元的设计,是三年级的第一本共读书《雷梦拉八岁》,这本书故事很简单,故事围绕两大主线展开:雷梦拉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
三年级,是小学生活的转折点,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三年级的雷梦拉,因为对自己的高期待(要成为让父母可以依靠的人),她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这也是开学初共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高期待+积极面对挑战,让三年级的孩子们经历真正的成长。
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共读,依据雷梦拉对自己的高大期待(远大目标):成为家人的依靠,而建立我们教室的共同密码:你是我们的依靠。让每一个人在这间教室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独特性。
当然,一间教室的学习生态不是某一个课程就可以建构的,但是一定是一个又一个的课程不断不断推进,帮助孩子建构一个又一个的观念,带来技能的提高,从而最终因为一个一个又一个的热腾腾活泼泼的生命个体带来整间教室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