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有灵且美》读后感
一直对日本的器物感兴趣,精致而优雅,看着它们,就像是我这个质朴粗陋的人对自己的一点反观吧。
有时候想,这也许是一种假象。所以,当我看到有这么一本书,以精致的封面告诉你,这是一位当代日本工艺大师寻访20位手艺人后写下的15个“叩问”美的故事时,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我想了解的是,日本的那些手艺人们,是如何理解器物的,如何理解美的。
拿到书,就翻开看起来。先不说内容,这本书的纸张不错,印刷也上乘,里面有不少彩照,配得上“造物”二字。
再看内容。虽然看了一遍,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我以为,这本书的作者,无愧于一个追求美的手艺人,兼具了艺术家与哲人的视野,他笔下的文字,是否应归功于翻译,确实也是美极了。
手艺人手中的造物是自我与自然交流后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个人的审美与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安静地与材料、与自然、与他人对话,将某一个瞬间的灵感化成一个有形的器物。很多人终其一身,或许只为追求那四个字:巧夺天工。
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去评价这些手艺人,无论是他们的作品还是他们的故事。我只能从他们的故事里,他们的作品中,去看见自己,去探寻自己的内心。
手艺人的生活大都清贫,像书中的新宫州三和村山亚矢子,租不起两间房;像吉冈太志和典子,住在山里耕田造纸,以致于村民都觉得他们太辛苦,要来帮他们。然而,他们的内心的大夏是如此高大华丽,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装着的是一颗无比丰盛的心。
他们与大自然沟通,与手中来自自然的材料交流,享受着材料慢慢变成器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也体会过,有时可能枯燥乏味,但当一件器物慢慢成型,进而长成你所期待的样子时,那份满足与成就,是其他东西无法比拟的。
那些优秀的手艺人都有一段让人动心故事,而生长于他们的手中的器物,也是他们寻找自己、诉说自己,进而诞生新的故事的媒介。我们,也能从这些器物中,照见到自己。所以说,造物有灵,因为有灵,就很美。这是一段段探寻人生的故事。
说不了更多的话,还是摘录一些书中作者的文字,表达敬意。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足型和步态,但市面上量产的鞋子,基准已被固型,人活着往前走,就只能把脚妥协给这样的鞋。而原本不应该是让鞋去适应脚吗?(p6)
这是一位制鞋手艺人的故事。
在我看来,人类,不,世上所有的生命都仿佛是一个袋子,被薄膜一样的皮肤包裹着,是皮肤分隔着内侧和外侧,而我就在内侧。
世上的生命,不,是我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想从薄膜一样的皮肤里突围而出,进入到别人的内侧,与世界相连相融。这种真正的连接与融合,即使是欢爱中的男女也不一定能做到。皮肤被冲破,生命也就随之终止,所以我们都藏在袋子里,永远孤独着。(p31)
这是作者的独白。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想要冲破那一层薄膜,却又怕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小野称吉冈夫妇为“原始人”,因为吉冈夫妇种了三亩田,却不是用现代农用机械,而是用手耕田种稻,自己种植用来造纸的楮树,自己手工造纸。
造纸得来的收入应该很有限,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可能并不富裕,但两人的神态气质、家居细节,却毫无贫瘠之气。简直称得上简约而清逸。太志君一举一动显得知情达理,有种僧人风范。(p53)
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曾经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我的内心一直有这种渴望。
如此说来,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竭力试图阻止时间前行的时代。所有的事物都在随着时间变化,我们却试图阻止这种变化。无论是住宅还是日常用品,我们不再使用那些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化的自然材料,而改用水泥,改用石油化学制品。我们甚至不允许生鲜食物发生腐坏变质,用各种方法将其长期保存。我们在用尽一切手段阻止人逐渐衰老的自然变化。(p65)
这是不是一种逆天而行?我们以为用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很多,甚至高傲地认为“上帝已死”,殊不知,作为自然产物的人类本身,就带着抹灭不掉的自然基因,当我们看到那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会不由得赞叹;当我们看到使用多年的木质器物,我们会心生好感;就像见到一位多年不见的老人,那么令人激动。正因为时间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才让我们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不要忘记这份自然的赋予。
“望月先生虽然在用各种材料做不同表现的作品,但他始终在做的,一直是他自己。真了不起。”她一语道出了造物的真谛,便是与自身的对峙和角力。(p76-77)
也许,手艺人一直在做的,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认可与否定,张扬与内敛,通过手中的器物,一一表达。
能抵达美之真谛的,也只有人。
造物本身,在人创造出的不完美中坚持存在这件事,就是活着。(p157)
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一种追求,人造必定不如神造那般完美,但一直坚持,一直追求,一直活着,一直传承,这才是人类的美好与生生不息。不要说什么工匠精神,那还太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