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戏曲表演总会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之上,可见国家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的重视,但戏曲光是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是不够的,它需要拓宽市场,走进人们的心中。当前,中国现存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然而,人们耳熟的不超过十种,而在这些耳熟的戏曲种类中,听过的也只有三四种,还时常分不清它们的区别,更别说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了。可见,中国的戏曲正面临着许多困境。
戏曲具有人民性特征,这是它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戏曲最初便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后来又以小说和历史作为养料,表达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封建官僚的抨击。那些戏曲的表现形式追求通俗化,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近代,戏曲也是得到了一定发展的,许多优秀的戏剧演员开创独特唱法,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解放时期,剧作家们以红军长征、抗战经历为题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剧本,同样得到人们的喜爱。而现在,一些剧作家抛弃了戏剧赖以生存的人民性特征,他们写出的剧本与普通百姓渐行渐远,甚至完全与人们的生活脱轨。这样的戏曲,很难得到众人的欢迎。
另外,戏曲演员大多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自己所学的戏曲是高贵而不可侵犯的。他们不愿发展新的流派,固守旧有的流派和唱法。他们难以认同创新后的唱法,认为那是对前辈的亵渎和玷污,却忘了前辈们也是取前人之精华,才得以开创新唱法的。这样的态度,让戏曲与人们拉开了更大的距离。许多人都抱有一种偏见,认为戏曲是老古董才会看的娱乐节目,又或是觉得戏曲太过高端,不适合普通人享受。西方的歌剧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危机,但他们的舞台剧和音乐剧却在快节奏时代下迅速发展着,获得许多人的喜爱。思来想去,还是与通俗化程度有关,越是贴近民众生活,迎合人们娱乐喜好的文化作品,越是容易取得成功。舞台剧和音乐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获得青睐再正常不过了。
此外,方言的消失也影响着戏曲的传播。戏曲中的语言大多是以地方方言为主,如果是听得懂方言的人,了解戏曲内容的难易度便会降低,更会有一种亲切感。就拿我家乡的特色剧种来说吧,当本地人看它时,便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点,而外乡人则觉得云里雾里。然而,我的许多同龄人,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家乡中有一种叫“彩调”的特色戏曲。这还反映出一个问题,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与戏曲的宣传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现代的年轻人从小就缺少接触戏曲的机会,长大了不喜欢听戏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戏曲本身难以与快节奏的时代接轨,多数人爱好碎片化的娱乐方式,他们更热衷于看短视频,没有兴趣看一部耗时间长的戏曲,也不想去思考戏曲中传递的价值观念。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中国戏曲面临的困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代的民间故事进行剧本创作,尽可能地贴近民众生活,因为只有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戏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戏曲宣传也不能落下,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以线上线下相宣传结合的方式,让年轻人能很容易、很随便接触到戏曲,渐渐培养起观看戏曲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