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编辑朋友,在我眼中她是一个大神级的人物,大神者,必与众不同,何为不同?且听我细细道来。
编辑的工作是做书,她做书有一个特点,她的作者很多并不是作家,她选择作者常常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作者是否有“能量”,比如:
1、作者在他所属行业是否够牛
2、主题和内容有没有足够多的新闻点
3、它能否成为一个现象,一个话题
这三点,听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因为一个作者够牛,又有足够的新闻点,并且还能成为一种现象级。这种书难道不是每个编辑都梦寐以求的吗?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稍做一个分析:
1、作者不在写作圈,就不会有现成的稿子
2、作者是一个牛人必然是一个忙人,想约稿,难!
3、新闻点,是点,要成为一本书,需要连点成线的本事,工程量,大!
4、能成为一个现象,其背后必然有复杂的成因,有天时、有地利、更有人为,这是在下一盘棋,烧脑!
所以,能找到这类好的选题,就已经很难了,还要进一步把它做成成品,又怎是一个难字了得。
1、作者就算百忙中答应出书,但他毕竟不是作家,不能出口成章,不能下笔神助,编辑必须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出策划、想提纲、做采访、磨内容、润稿子……。
2、书好不容易出来了,还要想创意、抓营销、写软文、做活动……要像保姆一样照顾好作者,又要像周扒皮一样把作者的资源榨干,而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把作者得罪了,否则你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作者,下次就被别家出版社截糊了。
一般人的经营行为常常是:
投入→产出→获得收益
而我的这位编辑朋友,她做这样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单位的支持,同事的协作,需要调动很大一笔资源,但对她个人而言,这会导致她的投入和产出,出现一个严重的不对称。因为,她的很多投入是不计入这本书的成本里的,比如:
1、前期通过各种碾转关系接触作者(有可能还是接触不到)
2、做策划,做样书,打动作者(有可能作者不为所动)
3、真诚并反复的说服作者出版(有可能作者无意出书)
4、短时间、高强度的采访(采访作者之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否则会被作者视为浪费他的时间)
5、打磨稿子,甚至为了做到极致,全部推倒重新来过是家常便饭(有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稿子,一夜之间成为废纸)
……
这一切的一切,在冷眼旁观的人眼里,是在做一件付出>回报,还不一定能成,吃力未必讨好的一件事。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一个概念:
格局
百度百科,对格局的解释是这样的:
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
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
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
这个解释里的重点是——
“认知范围”
有的人,只关注看得见的事情,而对看不见的事情一无所知。
而有的人,他不仅关注看得见的事情,更关注看不见的事情,那么他的“认知范围”就比第一种人要大。
看得见的事情,是“明局”;看不见的事情,是“暗局”,能看见明局背后的暗局的人,和只能看到“明局”的人做同样一件事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从表面看,这位编辑朋友为了做好一本书,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这种付出而且是事前无法估量的,甚至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另外的一种能力却在悄悄的积累:
1、她每做一本书,就接触到一个优质的人脉圈子。
2、每一本书都是从“0”到“1”,这种高强度的持续投入,让她的能力有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她的能力空间实际上变大了。这在行为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能力溢出”。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过:
“什么叫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就是你为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当中,至少有一半是别人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当时别人看不到的。”
“别人看不到的”,我理解它就是一种“暗局”。
记得小时候和外公下象棋,每次我刚落完子正洋洋得意,外公就会走出一步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棋,让局势瞬间逆转,这时候我就开始哀求外公:“让我悔一步吧,我真的没看到啊!”可外公每次都是坚定的拒绝,他说:“你都看到了,那我还怎么赢呢?”
菜鸟走棋只想到,我眼下这步棋能达到什么目的;而高手走棋,他看到的是你没有看到的机会和危机。我爱悔棋,就是因为我只看到了明局,而没有看到暗局。
这很像盖房子,我们是用看得见的砖墙来建造一座房子,但是对我们有用的,却是砖墙围建起来的那个看不见的空间。
看不见的东西,要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只有对看不见的东西敏感的人,才是真正有格局的人。
有很多人,他们只有看见,才能相信;但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正是因为她相信她做的书一定能成,所以她最终真的看见了自己成功。
什么是神?能操控命运向着自己指定方向走的人,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