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长一段时间迷上了听有声书,从尼采到东野圭吾,从罗斯柴尔德到麦肯锡,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有声书的资源到处都是,补上了我好多想看一直没有看的书。大数据时代有一大好处就是在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它会用推荐的方式帮你补齐。接着我又听了很多脱口秀,从《冬吴》到《晓松说》再到《罗辑思维》。我既不用特别花时间去看书,也不用花钱去买书,就能从别人的口中了解一本书的精神和内容,这种不劳而获简直不要太爽!
直到前几天听脱口秀的时候,主持人在讲北伐军进入南京的时候轮奸了领事夫人,青龙刀杀了领事的故事讲得煞有其事。恰巧之前读书的时候读到过原作者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性的辟谣,我便怀疑这个主持人对于这段历史了解的程度。为了证明这件事是假的,我去翻查资料,果然又翻到了原作者的辟谣,于是,我开始怀疑我依赖于听有声书而获取知识的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我们为什么依赖这种有声资料,大概是因为我们太懒了吧。因为我们不想做饭,所以有了饿了么;因为我们不想洗衣服所以有了衣代洗;因为我们不想收拾房间,所以有了管家帮;因为我们希望获取知识而又懒得读书,所以催生了喜马拉雅,荔枝,蜻蜓这一系列的线上服务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些服务实在太方便了,让我们可以不用专门的花时间去读书。同时知识的传递变得不再是单一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一面跑着步一面听着有声书,或者一边在工作一边在听有声书;更重要的是,它足够得快。读一本几百页的书至少需要3到5天的时间,但是在讲述人的口中他被浓缩成几十分钟的精华,让你感觉好像一天就读完了一本书。正是基于这两点,让我在听有声书这件事上沉迷不已。
但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抛开言情和网络小说不谈,我觉得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解惑,专业领域的知识或者是说的高大上一点在寻找自我方面的解惑。
如果我们没有真实得读过一本书,那么对于讲述人,他们有没有读完书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断章取义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携带过多的主观色彩我们也不知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为了解答专业知识还是为了解答人生哲学问题,我们都极有可能被讲述人带到沟里去啊,所以,读书这件事情还真的是要亲力亲为的。
如果你亲力亲为的去读书,首先的一点好处是不会成为脑残粉儿。比如,我在听书的时候就不会迷信讲述人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我会去查,去了解,去思考,无形中也扩大了知识的储备。所以也不能完全说听有声书这件事不好,他提出的不同的想法,让我产生质疑,这至少没让我只知道接受思想,盲目崇拜,没有让我成为任何人的狂热粉儿去买他们推荐的没有什么卵用的东西。
亲力亲为的读书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你可以按你的喜好去填充你的思想,不必被别人的想法绑架,也不必取悦别人。喜欢什么就去读什么,就算没人理解你,或者没人陪你,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high。这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有一点跑题,当狱友问安迪他被关在小黑屋里的2个月是怎么度过的,安迪说,有肖邦陪我,这一幕一直让我震撼。所以同理,读书的好处是,你的心灵是自由的。
当然不被别人的想法绑架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你能更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讲述者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介绍一本书,讲述者的声音,普通话是否标准,背景音乐都会对你产生影响。让我们把书换成人,你介绍一个朋友给别人的时候,当着这个朋友的面你会简单直白的介绍,这个人是谁,干嘛的。但是如果不是当着这个朋友的面,你向别人介绍时,或多或少会带有主观的想法,比如这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是活泼还是安静,这个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书是死的,当有人说一本书不好的时候,这本书并不能跳起来辩解说他说的不对。所以,只有你亲力亲为的去读,才能客观的了解这本书,真实的了解一本书希望带给你的想法和知识。
思考,是人和大猩猩最根本的区别。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我们过多的依赖这样的线上服务来满足我们对于获取知识速度上的满足,从而弱化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电子传媒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但它并没有传道授业的责任,所以,如果是为了解惑而读书,还是要亲力亲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