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早期的作品,又名《道草》。查阅这位作者,发现他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作“国民大作家”。同时,他还精通英文、汉诗和书法,其贡献从他被印在2004年以前的1000日元纸钞上即可见一斑。
除了春上村树这种流行趋势,以前自己从不读日本作家的东西,可能是对这个民族先入为主的印象起了作用。直到周围人有所提及、推荐,才抱着试试看、没期待的心态读了这篇。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开始享受读它的过程了。很惊讶一位男作家对人物间的关系、人物心态和生活琐事的细微、精准的描述。每次看完一段都有种道出自己不可名状心情的畅快之感。或许是翻译的也到位,并没有感觉是在读翻译过来的作品。我想这可能与日文和英文的文化类别有关。每次读英译作品,总或多或少感到艰涩,很不顺畅,无法体会到语言上的美妙,还不如读原文。而或许日文与中文有着历史的渊源,所以通过语言,很容易就达到共情呼应。除了语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等可能都存在很多类似的方面,所以它能打动我也是这个原因吧。
这是本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男主人公“健三”的经历与作者本人十分类似。他很小就被生父过继给养父,而长大后又被养父送回到了生父这边。两边对他都没有深厚的感情,他像皮球一样被推来推去。长大后则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后来好容易成人去国外留学,回国后有了谋生的本事,又娶妻生女,过上了独立的家庭生活。看似童年的痛苦烦恼已经过去,终于可以自己主宰生活了。可故事却从这开始了。多年后,本来还算舒适的生活被他周围的一帮“似亲非亲”的人打破了。“钱”这个词成了他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烦恼不断被提及。养父又如幽灵般出现是为了和他要钱,继母也卑躬屈膝地拜访希望他能有所帮助。关系淡薄的岳父仕途毁灭也来向他伸手。他每月还要出一点救济患病的姐姐和无能的哥哥,而自己家中患有癔症的妻子不工作要照顾孩子,同时还要请女仆协助。这一切都让主人公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其实,这样的故事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我们所期待的可能是主人公的爆发、激烈的对话争吵或是快速了断的行动。但在这篇作品中却着墨不多。作者似乎并未受到如此境地的影响,而只是平静地叙述着事情的进展,然后花大量笔墨来描写健三的心情、想法、回忆、性格和动作,却没有什么人生感悟之类的总结。看着这些文字,感觉就像是在剖析生活中的自己,将自己遇事时片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我对健三与妻子之间关系断断续续地描写印象深刻。比如:
“……妻子觉得两人都不会盲目听从对方,丈夫觉得妻子终归是无法引导的。夫妻俩从很早以前就一直为这种老问题而反复争吵,但始终没个解决办法…….”
“健三很顽固,妻子也认死理,因此互相看不起。无论做什么事,妻子都以父亲为标准去要求丈夫,对丈夫总有些不满,而丈夫则因得不到妻子的认同而耿耿于怀。冥顽不灵的健三甚至毫无顾忌地公开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蔑视态度。”
“健三的这一套理论,不知不觉与妻子用来对付他的那一套理论重合了。他们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兜着圈子,再累也觉得无所谓。当健三激动的情绪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会猛地在圈子里站住;妻子疏通脑子里的障碍时,也会在圈子里突然停下。这种时候,两人又携起手来,有说有笑,但仍无法跳出那个圈子。”
多么生动的两性关系叙述啊。生活中的夫妻就是在这种“对抗”中你来我往的。或许健三身上多一些近代日本男人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就跟中国旧时一样---妻子只是附属物,她们笨拙,只是生育的工具。但作品中的妻子却也不是没有想法和感情的逆来顺受者,她有时隐忍,但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方式,虽然在作品中她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并不影响她鲜活的身影。
还有一段就是健三与养母阿常之间关系的描写也很有力,让我又条件反射地想到了育儿的话题。
“阿常是个善于装模作样的女人,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对自己有力,她马上就能流下眼泪,简直就是个‘活宝’。她把健三当做无知小孩,在他面前比较放松,但其实她的内心早已彻底暴露在健三面前了,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她暗藏的丑陋决定了她的人格,而最了解她这种丑陋的,正是这个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
警示啊,莫误认为小人儿好哄好骗啊。
读了越来越多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喜欢返璞归真的描写。不愿看到人生哲理般的总结。道理大家都懂,何必浪费时间来听你说,何况最让人容易接受的是将道理寓于故事叙述当中,不着痕迹却又让人捉摸,这才是功夫。我想,夏目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曲折的成长经历才孕育出他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的。又或是日本作家 的作品在这方面是强项,有待于自己阅读更多去感受。
另才知晓,路边草还真是一种草的名字,还是一种草药,消食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