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上海女孩赵佳怡与母亲发生口角后,留一张纸条离家出走,坐火车从上海跑到了哈尔滨,他的父母一路寻找,在警方和黑龙江交广电台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小佳怡。
2月20日哈市许多家长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寻人启事”刷屏了,家长们纷纷转发47中韦浩然同学离家出走的消息——
“哈尔滨47中学的韦浩然同学19日下午和妈妈生气离家出走,到现在还没回来。身高1.75米,身穿黑色羽绒服,蓝色裤子,随身携带600元钱,身背灰色书包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家长十分担心着急,请市民帮忙寻找。
很多家长看了这些消息一边感同身受,替孩子担心,一边很气愤的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父母都是为子女好,也许方式不对,态度不好,这样不让说的孩子也不好管,孩子也在叛逆期,说深就跑,说浅等于没说,真是让人头疼。”熊孩子们,让家长省点心吧。
这两个在一个月内发生的离家出走事件,当事人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出走原因都是和家长发生口角,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呢?
“青春很美好,但是青春不只是花季少年、豆蔻年华,也充满了青涩、冲突、矛盾、不安甚至是危险。正是这些不和谐困扰着青春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如果处理不好,常常让他们感受到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可能会出现离家出走、自我放弃,这是非常令人担心和难过的结果。”
首先青春期孩子敏感纠结内心冲突
几乎每一起孩子出走的案例都跟青春期有关,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矛盾、纠结、冲突、困惑,但这些不和谐并不是他们的主观选择,更不是他们的错,这是成长发育的自然过程。青春期个体发展处在一种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个体用两三年的时间实现了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物理意义上长大成人了,这使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在心理上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与之相矛盾是缓慢的心理发育造成他们的半成人现状,在认知思维方面,青春期由于辩证思维还不成熟,所以常常带有片面性和表浅性,容易产生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非黑即白的观念。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加之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情绪变化像“疾风骤雨”,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尤其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父母面前,更加容易情绪激烈、粗暴甚至失控。
其次青春期恰逢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有“安全感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感需要”等,而青春期恰逢学业压力最大时,于是这些需要呈现出来的表象为,他们整天埋头于枯燥的学习中,他们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被同学瞧不起,害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等。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深层次的关爱和交流,渴望被爱、被理解,这是“情感需要”。他们还需要被人尊重,满足其“自尊需要”,他们更渴望有成就感,希望自己的行为被肯定。当他们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加上一些偶然因素做导火索,就成为了他们出走的动机。
中小学生出走的原因用出走归来的孩子们自己的话来说,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家教太严,要求甚高;二是课业过重,压力太大;三是个性压抑,渴求释放。大多孩子突然出走,往往是因成绩不好或作业没完成好受到责怪后或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生的。
建议家里现在有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家长,从下面几个方面改变:
首先,重新树立亲子关系的理念,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的一些细小行为,多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放下自己强加于孩子的期许或者苛责。孩子在外面受到心理创伤后,总是习惯性地回家寻求心理安慰,所以父母应该以一种倾听者的姿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凭借主观判断,片面行事。让倾诉与聆听成为每天必修课。无论多忙、多累,家长抽出晚饭后或临睡前的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听孩子说说自己当天的收获与不快,记住聆听的原则是:不批评、不争论,但可以提建议。
其次,让孩子体验责任感和父母不易,有家长认为,孩子太任性了,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体谅父母一片苦心。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媒体对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过于强调家长、老师的焦急和各界的关注,其实,更应该琢磨的是:怎样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真正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外面世界的真实面目,让孩子觉得家更温暖,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专家建议家长让每个成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学习也并不是孩子唯一的义务,家务劳动需要大家分担。通过承担责任,孩子能体验到自己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最后,温柔而坚定地为青春期孩子成长助力。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一方面追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因着在追求自主中碰撞挫折而踟躇难行,这非常像幼儿开始起步走路的样子。“温柔”就是要家长谨记当孩子遇到碰撞挫折时,第一时间要给予温暖和抚慰,更多的是陪伴和倾听,以缓解碰撞的伤痛和挫败的沮丧,而不是急于评判,更不能指责抱怨。
既然青春期注定了是一段花季与烦恼同在,活力与冲突并存的岁月,就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更多地理解和体恤青春期孩子,温柔而坚定地为青春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