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做冠军
“一个项目只有第一名才是胜利者,第二对我来说都算输,要统治这个项目就必须要拿下冠军,总之,我不能输” 廖月辉谈到为何能在各项田径运动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这样描述他的信念。
廖月辉来自江西龙南县,是惠州学院15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头上顶着随意的卷发,总是穿着休闲的运动服,个子不高但看起很健壮,而看似平凡的他却已经是手持国家200米,400米,400米栏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运动员了。田径类除短跑类100米,200米没有优势外,其他运动对于他来说都很擅长。
在本院24届校运会中他也毫无疑问的获得110米栏第一,400米栏第一以及4*400米第二的成绩。在最近12月26日的广东省大学生田径竞标赛(中山大学赛区)中斩获110米栏第一400米栏第三的佳绩。
当然,这么优秀而光荣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他勇争冠军的信心以及高强度的训练。
廖月辉开始接触田径运动是在小学6年级,有正规的训练是在高中。
谈到自己高中的训练生活,廖月辉可是哭笑不得,高中为了上成绩每天下午坚持要按照一定强度完成任务,每天被高中教练红哥安排高强度的训练,廖月辉表示至今见到教练都会后怕,虽说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想起来都后怕,但是他最感谢的人也是他的教练,没有严格的要求,在比赛中就不会取得那么骄傲的成绩。
“教练他也总是提醒我们运动前一定要充分热身,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可是自己总是受伤后才知道听话,不听教练言,吃亏在眼前啊”
高二上学期一次在和人玩跳远的时候没有站住脚,半月板破裂,走都走不动。那时去医院躺了1个多礼拜,家里修复了1个多月。自从那以后,廖月辉也深刻的意识自己的错误,每次训练他都告诫自己一定要运动前热身
“作为运动员,切记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然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讨厌自己借受伤为理由,给自己一个在比赛中比不好的心理安慰,抱怨一点用都没有,一定要自己克服所有困难让自己在赛场上的有最佳的状态”
廖月辉的这种拼劲再加上教练的谆谆教诲。也让他在高中那段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突破。在那段时期里,廖月辉破龙南县400米最高记录,破沉睡了12年之久的龙南中学400米,800米记录。
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莫过于在市运会400米栏决赛中,第1名和第8名相差0.3秒的水平,他以极其微弱的优势获胜,在这么大的竞争力下还能获胜他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
“每次比赛的成绩都会比我平时训练的成绩好很多,因为我知道微弱的优势只有谁毅力更坚强,谁更能承受那种痛苦和挫折才能赢”
自从市运会拿了冠军以后,,廖月辉听从教练的建议备战高考,退出田径宣布退役,没有再练田径。
上了大学后,廖月辉的冠军精神在便从运动转战学业,上了大学之后,廖月辉的心态也变得平缓了很多,他表示对比赛拿奖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把田径当成自己的一种兴趣去玩,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自己的学业上,大一这一学年也拿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因为田径比赛的荣誉是拿不完的,我需要把自己那种在比赛中的顽强斗志放在学术研究方面,这不仅仅是自己以后混饭吃的基本本事,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为未来的大半辈子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
只要有心,到处都有梦 ——访2015届创业者杨杨
2015年的夏天,炎热难耐,暑意渐渐袭来。校道两旁的树上传来阵阵蝉鸣,离别的钟声也渐渐吹响。这就是2015年的夏天,也是属于杨杨的毕业季。
杨杨是惠州学院11届服装系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已经毕业一年了,因为是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也就是室内软装专业,这对杨杨之后的创业有极大的帮助。
大四时,他就自主创业,从事装修行业,创业成功的他大四时就自己买了车。毕业后成立了装修公司,事业也蒸蒸日上。这无疑在毕业生中算是佼佼者,记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自主创业时,他这样回答:
“可能是因为学习美术的原因,很早就出来学习画画,到处跑,骨子里就习惯了独立与坚强。也很早就明白打工是没有出路的,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多出去接触学习没有经历过得事和人。我觉得成功这事儿和年龄无关。一个人经历多了就会积累很多经验。当积累了很多经验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一个能力强大的人。所以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立了一个装修公司。”
杨杨性格的独立和坚强是他创业成功的很大一个帮助,但是,创业的成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期间,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杨杨谈到创业期间,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在大三的时候。
杨杨说:“当时是师兄师姐毕业,我去一个花店买花,后来阴差阳错就和老板成为了朋友,得知杨杨是做装修的时候,让我给他的新房装修。我也很努力,因为这不仅是个机会而且也是朋友的对我的信任。后来设计,报价什么都做好了,就差签合同了。因为一些原因,约了业主两次,我都没去成。虽然后来也解释了。但是最终这单没做成。”经过此事,杨杨学习到了信用,守时。说出去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还有就是年轻人做事情不能拖拉,一次松懈,偷懒,就会失去机会!因为当时年轻气盛,很多事情处理不到位,但是这并没有成为杨杨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除了性格上的独立与早早进入社会的成熟稳重对杨杨创业有很大帮助,他的老乡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杨杨称大学期间经常找他喝茶聊天,老乡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做业务的方法等等。
现在成立装修公司的成功,并没有让杨杨的创业道路止步,说到未来,他回答到,希望能够再涉及一些行业,装修目前来说比较稳定。但他更想从事一些其他行业,多行业投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一个学生创业的成功,也离不开母校的辛勤栽培,杨杨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回忆到母校的时候,他感慨到:“四年,一晃而过。毕业了才发现学校其实那么美。我喜欢学校的一草一木。每周没事的时候,我都会去学校散步。大学四年,让我成熟了很多。不再是稚嫩的学生。学会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人生中的知己,好友和我的女朋友。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的地方。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回忆。”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毕业生。他也希望学校可以越办越好,注重实践能力,多与外界公司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电视不会“”死“”
在《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中,围绕“电视将死”这个话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观点主要围绕两种,一种是认为电视不会死,死的是传统电视。另外一种认为电视会死,电视媒介终究会因为各种因素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中逐渐淡出观众视野。
这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读者思想观念、阅读习惯、消费方式等等因素的改变,传统媒体的生存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电视媒介作为传统媒介的一种,它的生存问题也总是被人们讨论。人们也一直在唱衰电视要死亡。前段时间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电视市场销量不足2000万台,今年将迎来近30年来电视市场的首次负增长,更加重了外界对于电视领域的悲观态度。电视真的将要死去么?还是死的仅仅是传统电视而已呢?
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曾经在刺猬公社的专访文章中对未来媒体发展的10点预测:新旧媒体不可能融合、纸媒转型做独立APP的时机已经过去、机器人新闻可取代很多都市报记者、视频新闻是大势所趋?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首先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新旧媒体的转化也并非不可能。未来媒体的生态格局将会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走向多元共存的局面,其次新旧媒介良性竞争,三是传统媒体互动性增强,四是媒介融合。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2014年7月24日从《东方早报》脱离出来的澎湃新闻APP就正式上线,成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的先驱,这正是证明了媒介融合的不可逆趋势,同时报纸也并非只有倒闭才有生路,通过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以及内部管理方式、新媒体技术人才资源的掌控,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仍然可以继续存活,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同理,电视媒介作为一种被大家所诟病的传统媒介,也必然不会走向消亡道路。智能电视、IPTV等电视的发展的新模式的出现,使电视媒体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电视将死这个命题的答案我认为是否定的。在我看来,电视可能在市场竞争当中有艰难之处,但是一定要看到,面对整个传播市场和大众接收市场,电视的影响力、受众依然是最广泛的。
先说说电视的传播优势:电视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作为电子媒介的电视具有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电视还有纪实性强、有现场感特点,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其次,电视的传播迅速、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最后,电视拥有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电视是目前最大众化、最具效力的传播媒介之一.其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信息符号,快速迅捷的传播时效,家庭式的接收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优势.同时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也认为"电视将死"是伪命题,他认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这种优质的资质、资源和专业能力其实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总而言之,电视的这些独特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视媒介不会被取代。
再说说电视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个人智能终端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选择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内容,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开机率和活跃度的下降。面对消费者新的使用习惯,仅仅只有观看视频功能的传统电视产品自然是要逐渐被淘汰的,而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品才会真正扭转此前电视在家庭被冷遇的局面。而智能电视、IPTV等电视的发展的新模式的出现,使电视媒体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户仍然可以享受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媒介中享受的功能,比如个性化的受众需求,高频率的频道资源共享,受众双向互动感。所以说,中国传媒界甚至业界流传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一种二元对峙、此生彼长的格局论断是不太合理的。电视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的日益崛起并不是互为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传统的电视媒介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打造更符合受众是听觉享受的娱乐化工具。电视不会死,死的只是传统电视而已。
电视媒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所以,那些认为新媒体的发展会带来电视的消亡的这种技术因素,也是不合理的。胡智锋教授在“2106全媒体高峰论坛”上的谈话就解释了这个观点:“从发展规律来讲,电视的成功一定在于人,就是谁在掌控媒体。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不管“唱衰”还是“将死”都是伪命题!决定电视生死的不是一个所谓的经济规律,也不是一个所谓的技术规律,真正决定电视的规律是“人”,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掌控电视,电视依然会有强劲的生命力。 ”
电视不会死,死的是传统电视。电视的重构又需要人们去做出哪些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