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是昨天的任务,但是昨天因为太累了,实在不想写,就留到了今天早上。起码能写,这我就很满足了,本来写文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一个习惯,想写东西,有精力,有时间的时候就写,当成任务来做...似乎就不是我的风格了。
接下来说正题。
首先谈谈看书。其实自从小学过后,学习压力就逐渐大了起来,看书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家里书架上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小学时候买的。初高中以及到现在,所有看的书,还不如小学一年多...我之前在想,为什么不能看书呢?时间?精力?没有耐心?坚持不下去?其实这些是理由,但也不完全是,主要还是看你想不想看,想看的欲望大于不想看的时候,自然就不会看了。其实,我是喜欢看书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恨不得马上看完,什么都不顾。我享受那种在柔和的灯光下,喝着咖啡或者茶,静静看书的感觉...在我紧迫的生活节奏中,多了一丝静谧。
大学上了一年,我觉得自己愈发的空虚,这种空虚不仅是源于身体和身心上的无人陪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也许是我大一那一年成长的太快了,快的难以消化,总是觉得自己很无知,而那种无知让我产生了无尽的恐惧感。于是我觉得,无知就要补充,看书学习就是最好的方法。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想要坚持读书的想法就慢慢在脑海里形成了。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是半看不看,经常是忙于其他事,而将读书放在最后,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的。......(省略一下后来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也记不住多少了)
后来,有件事情让我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算不上巨大,那就是考雅思。我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太差,不仅仅是英语水平不够,而是中文的文笔也不好,用中文写都不知写什么,文章缺少逻辑性,说话抓不住重点,总是表意不清晰....这些巨大的不足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是这么的差劲,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弱点。自那以后,似乎看书成了常事。因为想练习英语,所以开始想着是直接看英文原版,虽然自己的阅读水平还可以,但是一旦看起书来才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那么慢,一本书,每天一小时,半个月都看不完。这似乎打消了我的积极性,扔了捡,捡了扔...反反复复了好多回。
再后来到了英国,开始一个月的学习压力不大,看书又被我捡了起来,这一次,终于坚持的看完了。虽然这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阅读量不够,本个月一本书,这哪儿行啊?怎么办?看中文电子书吧。看中文?英语阅读怎么办?似乎,我遇到了一个矛盾点...经过一番纠结,挣扎,我决定,同时看。英文书也看,中文书也看。正好因为每天自己上学需要坐地铁,每天来回半个多小时,看电子书,够了。晚上回来看英文书,也够了....这才坚持了下来。
说了这么多,废话为主,主要是想说,很多人也许跟我有着相同的经历,想看书,但是总是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重要事,把看书给放弃了。现在,看来,其实根本不是,每天上班的时间,午休的时间,睡前的半个小时,比起玩手机,这都是可以用来看书的,更何况,电子书,现在也方便,随时随地可看,并不应该找任何借口说不能看书了。
上面有点跑偏,接下来说《随遇而安》吧。其实,这本书看完,我觉得似乎写的没有那么精彩,不过是孟非之前的一些经历,更像是个短期的人生回忆录,读后感其实也写不了啥,就是为了回顾一下。童年和重庆,南京,高中以及毕业以后的艰苦工作阶段,最后是电视台工作阶段。
首先,不得不说,童年这个阶段写的是很真实的。这种真实,不是真假,而是那种情感。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对于美食的留恋,童年记忆中的地方,儿时的伙伴等等,作为一个8岁离开家乡的人来说,是可以找到共鸣的。他把重庆这个部分写的很多,很细节,似乎你可以从他的描述当中知道重庆人的样子,普通话,重庆菜,重庆人的性格,重庆人的美丽等等。
之后是高中毕业。孟非算是一个真的吃过苦的人,起码我觉得是这样,虽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能够知道孟非的那一段经历,也是不错的。
电视台,这算是重点部分之一。孟非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借着父母的面子之上,勤奋,好学,而自己又有着极其强大的文学功底,这让他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一段,感触是比较多,比较深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一样能够让自己闪光的技能,这样才能成功,要不然,从基层干起,永远都是基层。
啊啊啊啊啊啊啊。不想写了,前面写看书写的有点烦了,本来就想写一个小时,慢慢写读后感,不知道为什么,前面突然想说那么多的废话,前面担心后面写不完,后面又因为时间不想写了...两边都耽误了,真是的!!!下次不这样了,反正没人看,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写日记的,就这样吧,重在坚持写,先写半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