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的制作受到 UI 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iOS 7 发布之后,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名词——Flat。而后,扁平化影响到各个角落,也包括幻灯片。
早些时候的幻灯片,少不了3D小人,再前一些时候,微立体非常常见,到现在,iOS 9 和 Flat 变得火热。其实说扁平化PPT是不妥的,只不过大家都习惯了,倒也无妨。
细想扁平化与拟物化是在我体验了 Keynote 后,发现上面的一些母版仍然保留了拟物的效果,而且 OS X 上同样如此,体验比 Win 10 的进一步扁平化要更细腻。在移动端上,iPhone 是扁平化的代表,而拟物化的代表,则要数 Smartisan 了。
回到幻灯片上,首先说说拟物与扁平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放大镜的对比就能够看出来了:
上图左边是拟物,右边是扁平。扁平比拟物简单多了,这就是第一感受,的确如此。从演示软件针对的用户是大众这一点来说,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单,操作上的简单更为突出。
左边的这个放大镜对于PPT使用者来说,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能制作,而且很慢,而右边这个放大镜,只要懂得电脑的基本操作,几乎都能做,还能非常迅速。
拟物是用效果图的思路来呈现信息,而扁平是以示意图的思路来呈现信息。
在美观程度上,我们抛开 UI 不谈,从大众使用演示软件这一角度来切入,扁平比拟物更利于使用者构建起秩序。在幻灯片中,秩序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可能没有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内容的逻辑。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
幻灯片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而很多人做不好幻灯片是因为用非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理性的东西。这好比你用艺术家涂鸦的方式来做数学题。
为什么在幻灯片制作上,扁平比拟物更利于使用者构建起秩序?
最现实的还是这个原因,绝大多数使用者有心无力,没有经过针对性训练,难以完成精致的效果图。而扁平却是很多人可以接受和实现的。我想,当扁平化普及的时候,很多画了好些年拟物 icon 的 UI Designer 心中一定是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的(玩笑话)。
如上图,在发布会上,很多产品几乎都不会使用示意图的思路(右),而是使用效果图和场景图的思路(左)。虽然效果图和场景图制作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都会成倍增加,但是这种精致与细腻却也是不可轻易复制的。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扁平化中,幻灯片的网格系统更容易构建,而网格是构建秩序的关键词。幻灯片中的网格运用不是很复杂,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对齐的原则。
如果你有认真的研究过 iPhone 图标的网格系统,你会发现,小小的图标中蕴含着很核心的设计思想,进而对 Jonathan Ive 产生敬意。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将上面的近1K字总结一下:
拟物是效果图思路,扁平是示意图思路;
幻灯片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
没有经过针对训练,难以实现拟物;
虽然,我们可以明确地选择了扁平,但有时还是会进入拟物与扁平生硬组合的危险区,包括我自己之前也会踏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渐变的运用。
iOS 9 发布后,很多PPTer(其实我不喜欢这个叫法)似乎转移了阵地,试图将其中的渐变引入幻灯片,我觉得是没太多必要啦,因为将 iOS 9 上的渐变搬上幕布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先保证辨识度。
之前我用明度渐变(参见苹果发布会)做背景的时候,发现除了文本以外的很多元素怎么处理都显得不太对,当时没细想。但从拟物与扁平的角度去思考时,却一下就明白了。
明度渐变往往与光影联系在一起,它也是效果图的处理方式。而平常制作幻灯片不像发布会一样内容很简要明确,再加上发布会的背景布置与环境,灯光等是一体的,而我个人在制作的时候就会出来很多矛盾。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苹果发布会使用明度渐变的背景:
发布会的效果图展示是用幕布上的渐变为产品营造了一个空间,这是合理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保持拟物和扁平关系之间的独立,拟物有拟物的和谐,扁平有扁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老罗在发布 T2 的时候,手机壁纸毛玻璃化的原因也是出于此,单纯图片背景与拟物的图标是不太相融合的。
这也并不是说渐变在扁平中就不能用了。其实在 iOS 中,也仍然有很多地方保留了明度渐变,比如电话,信息,FaceTime 的图标绿色部分就保留了很微弱的渐变,还有健康图标的那颗红色的心,以及里面的健康数据图表也保留有渐变。虽然扁平是去质感,但是这种做法仍然保留了一点细腻而微弱的质感。
还有一个容易使用错乱的就是阴影。有些幻灯片阴影的使用简直到了浮夸的地步。在拟物这块,有过素描基础的小伙伴应该会更容易理解吧!
如果你对拟物形式的幻灯片感兴趣,可以试试借助其他工具绘制效果图,而不是局限在演示软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