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比赛今赛,这次是感触最深的一次。
这次DAC最为惊艳的不是选手那天马行星空般的操作,也不是教练之间的思维博弈,而是最新出的一个叫做大数据大老师的东西,他最亮眼的的那一次就是在 VG VS TNC的那局比在赛中,在VG落后2经济而大数据大老师始终看好VG,结局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电脑战胜了几乎全部人的判断,VG赢了。
在大学时期大数据这个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最早接触互联网跟经济的关系还是互联网+的概念,本应该是由人来控制互联网获得大量的资源、信息,来进行跨地区、低成本的销售,短短几年就被大数据取代成为新的企业盈利的增长点。
大数据百度百科上是在2008年中旬由美国人xxx(名字复杂)提出来的。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其实是互联网创立的伊始数据的采集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随着收集的信息已经到了质变的程度,价值才体现出来(这上面是我瞎编的)。
什么是大数据,上面是百度百科的解释我来套用一下。我有我自己的人认识和理解,我的解释是:1数据采集量足够庞大,2信息价值密集度低,(内容五花八门,啥玩意都有,但是都靠点边)。3能够对于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提纯,转化为能有识别、有价值之的信息。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在于:
1指导企业、个人、组织的具体行为,收集产品的质量问题,来对产品进行改进,或更改供应商,流水线的问题;通过一些低价值,数量大,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能发现用户自己都不能发现的问题。对于整个团体一段时间的整体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组织发现员工的长处,短处。更有效的进行人事调整安排。
2预测,在收集到对手足够的行为习惯,处理问题的手法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预测到对手下部的具体行为,前提是信息足够大,一定要足够大。人,嬗变。1对于其信息采集一 定要及时更新也要有历史记录,2信息一定要夹杂的其他东西也就是必须是大量低密度价值的信息。
上面的只不过是一些理论游戏。我自己想试一下单个公司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就是前面所说的,能支撑其大数据的,所需的信息量必须足够庞大。单个公司能采集到的信息是在太少,一个公司在其寿命内,主营业务,人员变动,财务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对于单个公司能否建立自己独立的大数据库,我表示深深的忧虑。如果说公司要逐渐建立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必然是一个足够庞大的公司,他自己为自己提供的信息在价值提纯之后必然要覆盖过公司的变化。如果说大数据化是未来公司发展的主要趋势,小规模公司必然不复存在。因为在核心竞争优势上,小规模公司削减成本,战略规划,人事安排,对于消费者变化的反应速度,以及处理利益相关者事情方面。将会被大数据化的公司全面压制,毫无优势可言。这和工业领域的工4.0发展方向以及影响几乎一模一样。
我所在企业是工业企业。工业4.0和我国提出的工业2025计划.按照我的理解不过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由机器代替大部分人工,当时我对于这个概念不置可否,现在配合大数据来看,照这么发展大中小企业的结局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行业寡头巨型企业或许将支配我们的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大数据也是喜忧参半。人们用大数据是让数据帮助我们,进行事物的分析预测,对于潜在的选项进行最优化的抉择,设计之初的目标是让人来进行对于数据的抉择。但是慢慢的发现,我们的判断逐渐输给了计算机,输给了大数据。我们按照大数据给出的方案会比我们人主观做出的决断更加准确有效。慢慢的,数据的整理分析逐渐代替我们大脑的运算。逐渐变成我们只是按照大数据提供的最优选项进行生活工作。我们变成了机器,我们选择的方向(甚至是进化的方向)变得不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AI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那么我们或许有一天,变成像黑客帝国所描述的那种,我们只是计算机进化的试验品和真实数据的提供者。如果我们反抗,等待我们的不是屠杀,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则的献祭,我们不用大数据提供给我们的最优选择,我们面临的或许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我们想要变得最好,变成别人羡慕的模样就必须按照大数据的指示,来进行我们的生活,如果“反抗者”进行所谓的反抗,或许能蒙对前几个选择,但是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当所有的排列组合的结果都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反抗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让我想起了中庸之道,和《博弈论》中庸之道,我就是按照字面的理解,不选最好不做最棒,中庸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或者是《博弈论》面最优的选择就是我们各退一步。每个人最好的选择和在一起就变成了最坏的结果。我们的人生不想被支配,或许中庸之道是对的。但是内心的想法,20多年的拼搏,积累怎能放得下。(下面附带一下百度百科对于博弈论的最好理解的解释。)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许久没写东西了,在提笔之前满脑子都是骚操作,思绪就像霰漫在银河里面各个角落,可当把这如布朗运动般的思维固定在一张纸上的时候,变成黑白之间的点点滴滴原来这么难。总算是在TI之前写完了,从DOTA2的上海DAC比赛完之后就开始,一直拖一直拖,拖到了长沙MDL。希望我这拖延症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