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表妹英美的朋友圈里看到表弟七十上电视了,内容是七十带领村民种植高油酸花生,还成为鲁花集团的花生种植基地,妹妹不遗余力地为哥哥宣传着,喜悦自豪感渗出了整个朋友圈。
这不是七十第一次被新闻报道,上一次是姐姐在烟台晚报看到的他冒险帮助家中失火的村民救火的内容。
七十是四姑的儿子,因他爷爷七十岁的时候喜得孙子而得名。七十是他的小名,大名徐升波,不习惯叫他大名,觉得还是叫七十亲切。七十虽只有初中毕业,现在却在村里任支书,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这话顺序有点颠倒,是日子先过得红红火火被村民信服当选的村支书才对。
七十的今天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四姑和姑父都是残疾人,日子艰难可想而知,生下两个孩子,儿子七十,女儿英美。在落后的村子里,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路受到了许多的嘲笑和歧视,所以印象中的兄妹俩人前寡言少语,一幅怯生生的样子。
后来的上学经历兄妹俩也没有表现出有聪颖的天资来改变命运,和其他诸多的农村孩子一样,两人上完初中便回家务农或打工去了。
七十毕业后回到了村子里,因为我在外上学的原因,关于他的经历只是陆陆续续听妈讲起:七十与邻居家的女儿恋爱,丈人特别看好他了;七十盖的崭新的大瓦房了;七十在村里开商店了;七十卖化肥挣了不少钱了;七十买了播种机、收割机给周围村庄的农民播种、收割,生意好的不得了了;七十买了一辆货车又买了一辆轿车了;七十当选为村支书了……
从小默不作声的七十在初中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从零起点上,在外人看来贫瘠的村庄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头脑建立起了一片独特的天地,从没见他高谈阔论过,也没见他夸夸其谈过,至今话依然不多,但每一句都很中肯,踏实,没有半点浮夸。
妈说:七十从小话不多,但心里有本。
的确如此。
突然之间,觉得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弟弟有了一层光环,这层光环不是因为他的挣钱发家获得的财富,而是我从这个只有中学毕业的弟弟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叫梦想或理想的东西。我在这方面从没和他交流过,但至少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的人。对于这个偏僻小村的支书一职,他并没有过于争取或渴望,因为对于他这种村子支书一年的薪水还不如他一个月或半个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油水,但民意所向,也可见他的为人和见识。
没有多少财富利益的支书,和我同岁的他已经干了好多年。他没有流于形式,去挂个职,混个日子,然后挣自己的钱,而是通过自己的视线和渠道,发挥山村的自然地理优势,引导山村经济向外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于是就有了与鲁花的合作,至于过程怎样,不尽得知,我只看到了新闻报道里七十大方坦然的介绍经验和取得的成果。
英美是七十的妹妹,婚姻不顺,自己带着儿子生活。七十和妹妹关系超好,从来不见他俩吵架,七十见不得妹妹独自受苦,尽力帮她。英美经过多年历练在镇上开起了药店,因为自己没车工作特别不方便。七十就和妹妹一起订了一辆车,拉着她去提车,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宝贝妹妹开车回家,慢慢地,英美也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收入。英美和我说这一过程的时候,一句抱怨自己命运的话也没有,语言间全是哥哥的关爱,七十在一边听着,不说话,只是笑。
英美拉家常提起了七十过渡宠惯他的两个女儿,说放假在我家就好好的,什么都有规律,回他家就全乱套了,我哥也不管管。然后开始训旁边只听不恼依然笑呵呵的七十,那场面不知怎么让我觉得暖暖的,眼睛有些湿润。
我曾想:若是我生在这样的家庭,又不能顺利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的话,我会有怎样的人生?会不会安于现状,亦或也会打拼出一条自己的路?一切都不得而知,但从七十不抱怨,不诉苦,不发牢骚的人生态度来看,我是有些汗颜的。上过大学的我竟不如初中毕业的他那般隐忍,宽容和坚毅,亦不如他人生态度的笃定,仿佛一切那么从容,从未受过生活之苦一般,他的那些所有外人看起来的生活艰辛仿佛已内化为他的一种阅历和财富。
是啊,当一个人的目光伸向了远方的灯塔,又怎会在意脚下的崎岖和泥泞呢?
表弟七十,精神上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