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昨天的续。因为偶然发现了陈平墓,在墓碑上看到为他立碑的人是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于是搜了下百度百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特地记下分享。
原文的分割线
毕沅于雍正八年(1730)出生于镇洋(今江苏太仓),幼年失父,由母亲张藻养育成人,深受其母的熏陶。后至苏州灵岩山,拜沈德潜从学。
乾隆十八年(1753),顺天乡试中举。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举人身份,授内阁中书,撰拟、结写诏令。后来入值军机处,担任素有“小军机”之称的军机章京,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毕沅参加会试。会试分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四月发榜,毕沅榜上有名。能否登科,还得看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试。殿试时间为一白昼,未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会试中选的人,不敢松气,紧张地准备,以期考中。
四月二十五日夜,毕沅与同僚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他们三人都通过了会试。明日就要殿试了,诸、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考试,让毕沅一人值班,说:“我俩书法好,可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作非分之想了,替我们代劳吧!”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毕沅见二位同僚如此讲,也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翌日,殿试开考,地点在太和殿的丹墀。
殿试的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读卷大臣(即评卷人)于考前一日在文华殿密拟,缄封呈皇帝阅。发下后,读卷大臣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誊写。晚上,传集工匠,在内阁大堂刊刻印刷。护军统领带领护军校等在内阁门外严加稽查。次日凌晨印刷完毕。考卷送至太和殿,诸考生列队跪受,然后回到各自的试桌答题。毕沅打开试卷一看,时务策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的。他胸有成竹,挥笔立就。
第二、三天,诸读卷大臣在文华殿阅卷。毕沅的楷书不太好,但立论高深,倍受读卷大臣的关注,列为第四名。第四天,乾隆帝在中和殿听读卷大臣读卷,对毕沅的卷子极为欣赏,擢为一甲第一名。诸重光得了一甲二名,即榜眼。而童凤三位列二甲第六名。当诸、童二人得知毕沅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侥幸的分割线
因为自己书法不行,难以在殿试上夺冠,因此答应同僚代值夜班,结果误打误撞押中作文题,得了全国高考总状元。这样的故事在任何时候听着都觉得怪离奇的,然而真的发生了。只能感叹古人那句:“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是人生至理啊。有时候光有才学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一丢丢小小的运气。
毕沅此人除了仕途经济,也颇通金石地理,尤其喜欢发现并给古迹盖戳。任陕西巡抚期间,不但给陈平墓立了碑,还发现并认证了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在兵荒马乱中被丢荒的泰陵,题字照例是:“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其他被他认证的不知还有多少,也算为今人的考古做出了一些贡献。以后去古迹游览时可多多留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