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博物馆20周年之际,重忆路东之先生,让我想起梦窗诗:“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叶先生如此解读此句:杼,是织布机。我这里有织布机,我要织出什么来?我这一柕织出来的是鲛绡。鲛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说海上有鲛人,他可以织出一种最薄的丝织品,但你很难说那就是丝,传说鲛人是泣泪成珠,他流下来的每一个泪点都会变成一颗晶莹的珍珠。泪是何等的悲哀,珠是何等的珍美,所以他一杼织出来是如此悲哀如此珍美的鲛绡,是与他的泪一同织出来的人生。吴文英的词就是用他的泪水,他的心血。
对于路东之来说,古陶博物馆就是就是他的心血。
他是一位有诗人情怀的收藏家,执着地收藏,收藏出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之一,收藏出土陶文明坐标系,为一生追寻的高古文明而放弃了深爱的诗词。
他一直期待生活在诗意中,期待古陶文明博物馆安定之后,再重拾自己的诗词梦。却未料壮志未酬之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
2011年9月,路东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这样的词句:
中吕驻云飞 · 辛卯中宵曲(二首)
1
又渡中宵,一片虚空万古瞧。
人境浑热闹,仙神几回笑。贫富总无聊。
月停云坳,我立荒郊。
烟岚袅,忧乐平滩也逍遥。
2
猛觉秋凉,昨夜才添长袖装。
冷暖谁升降,风雨从何傍?远近亦无妨。
月行霄壤,我坐书房。
认得前身相,一样孤标两彷徨。
这首词作于阴历的八月十四,中秋前夜。路东之从天气预报得知,在中秋那天有云无月,便提前一天出来赏月。此词于八月十五发出。有诗友陶呈义、陈晓玲、颜宏、高初建、王昱东、吴树等,纷纷诗词筹唱,多也是随写,没有真正在中秋当夜观月。
不料在次日,路东之收到一份令人惊惧的作品。
《人月圆》
辛卯中秋大观园潇湘馆待月
修篁同倚殷勤待,佳约例难凭。
九天何意,终宵不放,一缕光明。
无星无月,无风无雨,无息无声。
扫除悲喜,排除爱恨,忘却阴晴。
这首词来自于魏新河。九分钟之后,路东之立即给魏新河发短信:“好句!敝馆即在大观园北门,期兄光顾!弟句前夜得,知昨夜无月无星,乃杜门南郊涂鸭。好句尽为兄得!路东之。”
路东之对诗词自负甚高,所谓“吟讴每近唐堤岸”,自称“诗书画印小说文章俱可”,却在某日对朋友说,本来觉得自己的《中吕驻云飞》甚好,但是于中秋前夜所写,这晚月亮很大。魏新河的《人月圆》是在十五这一天,在大观园等了一夜的月亮,月却未出现。
“写来的词,描述盼月不得的心情,更好。路生深为撼,自叹精力不够了,不然也当在十五日当晚出去看月才对。并对那首《人月圆》高度评价。路生评古人诗词还多有褒贬,现代人,很难听的见他说谁的好。那首词确实让他震撼了,认为,以无月而待月、赏月、知月、筹月、爱月,才调高格,真心佩服。”
然而,“敝馆即在大观园北门,期兄光顾!”然而这句话,始终未能兑现。
那年中秋之后,我们风尘三侠便前往湖州开启了诗意访古之旅,为曾料想,当年的10月,路东之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路东之与魏新河相约一面,始终未能如愿。
魏新河是一个视诗词如生命的纯粹诗人,路东之是一个视博物馆如命却心怀诗意的收藏家。鲜有人知的是两人同出萧劳、孔凡章门下。想来这一生,二人只在北京第一次会议中,有过一面之缘。即便是两人同在西安城,也并未曾见过。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如今,古陶文明博物馆二十周年,路东之离开了他深爱的博物馆、家人、师友,去了一个永恒诗意的地方,操劳奔波的他终于得到了安宁。古陶文明博物馆将一直流传下去,而他的诗意也将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