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静默的爱,一份无私的爱。
《陆犯焉识》,一个深沉到心碎的故事。但每每读到难受甚至能滴出两行清泪时,总会被作者的语言而化解,又反流回去变成几丝酸涩,留下满腔的震撼。
这一生有多少人真正活明白了自己?如果不是经历西北大漠二十年与世隔绝、九死一生的冤狱,不知道曾经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很好女人缘,对妻子始终提不起兴致的陆焉识,还会不会发现婉喻的种种好。那个爱他始终如一,无怨无悔,柔弱却又坚韧的婉喻,还会不会成为照亮他后半生日子的那盏不灭的灯。他会有机会认识到“冯婉喻是他寡味的开端,却是他完美的归宿”吗?一生的坎坷,却让他知晓了,原来最爱的,确是自己曾经最不入眼、最不爱的她——冯婉喻。可是,爱神总喜爱跟凡人开玩笑。故事的最后,婉喻得了失忆症,纵然跟她爱了一辈子的陆焉识重聚了却不再认得他了——多么巨大的哀痛。爱情,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穿越历史风尘再次携手?
我一直觉得没有谁会陪谁到走不尽的转角,爱情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在四季的轮回里纷纷扰扰,谁能和最初的人白头到老。可陆焉识,你何其幸运。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个人在背后等待你的归来。如果你在此刻抬头,会不会瞥见冯婉喻深至骨髓的毫无保留的深情与爱?
冯婉喻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直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责任,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她是一个安静的女子,与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静静地爱自己的丈夫,静静地为丈夫付出,甚至于静静地用一生去等待。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爱到深入骨髓,只要有他在,就一切都好,其他的都不用去争,不用去抢了,心自然就静了。静到忘了去怪责,怪责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甚至更不舍去怪责自己爱的人。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终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可是,尽管最后她的爱人怀着满腔的浓炙的爱回到了她的身边,她却忘记了他,“君虽还,妾已忘”,面对用尽一生去等待的人,曾经远在天涯,如今近在咫尺,可现在却成了陌路人,相见不相识。这依旧是一段催人肠断的爱情。
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爱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角色而坚守着自己的责任,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择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么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伴随着死亡的饥饿和寒冷教给了他对生命足够的尊重与热爱;大荒草漠的风沙吹散磨去了他自以为是的自由的外壳。
爱是什么都好像忘了一样的不提起;爱也是什么都好像没改变似的不忘记。书中描写失忆的婉瑜临终前的一幕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那时的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一辈子都在等待的人是谁了,但是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在等人。 她问:“他回来了吗?”“回来了”“还来得及吗?”“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婉瑜最后这句话显然是偏袒她的陆焉识:就是陆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这世间繁盛荒凉,岁月乘除加减,情爱欲盖弥彰,在一望无际的简单的荒野里,找到彼此的下落;经历过大喜大忧,时光暮色四合,生活金戈铁马,在彼此吻合的掌心线里,给予对方的承诺。 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陆焉识的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他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到了草原,回到了心灵的自由地。
读到最后,我的内心忽然温柔没顶。就像一簇小火,慢慢的燃着,牵痛的温柔。他,终究可以将她守候成最美的风景。她,也终究能够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挥之不去。人生难免失意。 爱情河床枯竭后的雪原冰河,一路荆棘丛生泥泞的坎坎坷坷。这辈子,不可能顺风顺水的过下去,一定要经历这些,人才可以变得成熟,厚重,有责任,有担当。正如陆焉识,正如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那份爱。或许来之不易的不是爱情,而是成全。因为爱抛下一切,因为爱改变自己。
《陆犯焉识》是一个被铺在一块庞大而且坚硬甚至可怕的幕布上的故事,这块幕布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在以政治为纲的时代里发生的故事,每一个家庭的不幸似乎都是相似的,可我仍旧无法对这些不幸的故事感到麻木。《陆犯焉识》里头,政治,犹如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你不招惹它,甚至躲避它,它却硬要纠缠了你,且一旦缠绕上了你,就如同缠上树的藤,树不死,藤不会放了手。而政治,是能够将人性里头最残忍、最恶劣的成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的。就好像在西北的劳改农场里,那个跟陆焉识无怨无仇却要置他于死地的河北干事、那些可怕的犯人……人性,果然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残忍的一面。那个时代有多少的荒谬,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那时候的政治吞噬了亲情,吞噬了友情,更吞噬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那时候的政治吞噬了良知、吞噬了道德,更吞噬了人心里最基本的正义。那时候决定生活的不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而是周围人对你的态度。似乎身边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个特务,总有好几双眼睛暗中观察着自己。生活就是这样被政治撕扯着,于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在人人自危中日子被过成了一个个碎片。可是,每一个黑暗的时代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些人为良心和正义而坚持,尽管他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从他们身上流露出的善良和谦虚一定会为黑暗中尚未失明的人们指明方向。
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读《陆犯焉识》,有很多感想,在头脑中盘旋,欲罢不能。当写出来以后,又发现,真的如人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这部小说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太多的训示。这其中有对人生自由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社会人性的反思。
让我们珍惜现在身边的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事,爱最初爱过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始终不疑真心,始终敢于付出真心,相信爱的力量。因为爱会穿透一切。它穿云破雨,披荆斩棘,迈过烈火岩浆,冒着刺骨冰雪。因为这世界上始终“有人情痴得,不怕天地变”。
《陆犯焉识》,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p.s 我也是喜欢《归来》的,虽然他与原著有很多不同。
但它也真实地打动过我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