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8年开始写作的,去年断断续续写了20几篇书评,一个月也就是写了1-2篇。我知道这个产量不值一提,我也想增加产量。可拖延的理由真的太多了,心情不佳,身体不适,要看书都能够成为逃避写作的理由。对于我这种写作小白来说,很容易写成自嗨文。就是跟写日记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自己写的爽了,对于读者来说却没什么用。对于一个孤独的写作小白来说,“没有读者”本身就是负面反馈,对于写作是一个打击,所以我决定总结一下基本的写作流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今年逼着自己一周至少写一篇书评,从选书-看书-写作一周的时间还真的难以完成。鉴于写作任务完成度太低,我找了不少写作类的书籍《完全写作指南》、《非虚构写作课》。得出一条写作技巧: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写作更容易写出一篇,简洁流畅、逻辑清晰的文章。
对照书上的技巧我实践了一段时间,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流程:确定选题——确定文章结构——收集素材——整理素材——写初稿——改稿。
1、选题:小而具体,主题鲜明
好的作品来源于,好的想法。
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最难的是空有一腔想要写作的心,却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写什么?”“我为什么要写?”“这个话题的读者可能是谁?”
例如我写这篇文章,因为自己在摸索写作技巧,所以去看写作类的书籍,并且学着运用书里的内容。在运用书里写作技巧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结了一些心得,想写篇文章总结。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是像我这样:关心写作或者正遇到一些写作障碍想要寻找提升写作的技巧,或者需要一个坚持写作理由的初级写作者。
有读者的文章就不能自嗨,就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那么多文章,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的呢?我自己看别人的文章,主要是因为别人的文章说出了我想说的,而且说的比我说的好。
主题的来源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看的书上的某个观点,新闻、文章、电影、电视讨论的主题。要有收集主题的意识。比如电影《天才枪手》有人从贫富差距出发,有人从教育出发,有人从男女生的心理成长出发。可以多想几个,也许当时只是一个想法,不防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也许某天就能发展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呢。
最好有一个简单的写作计划,比如一周写一篇文章。提前准备几个选题。临时选题的话,从选题到看书,找材料到写作,只要某个环节进展的不顺利,整个写作计划几乎都废掉了。
我最近的计划是每周更文2篇,刚开始会在前一周准备好2个选题。但是经常因为一个选题进行不下去,而打乱整个写作进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多准备选题,写不出来的话也不必死磕到底,换个选题。
可建立一个“想法”文件夹。虽然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写成一篇文章,但是想法也许会带来一些启发。而且当我们记下一个想法,会在不经意间注意到相关主题的素材。
文章主题要小而明确,不要大而模糊。例如“职场影响力”这个话题,你从领导力,表达力,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我们自媒体文章也就两三千字一篇,这种篇幅的文章不可能说清楚一个很大的主题。比如“怎样提升职场影响力”就不如“怎样从人际关系的方面提升影响力”。有的人已经有一定的领导力,但是人际关系方面还有点欠缺,就会看这类的信息。有的人人际关系处理的挺妥当,但是别的方面有些欠缺,就可以从自己欠缺的方面入手。具体的主题不但更容易写,也更容易精准地圈定读者群。
2、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逻辑清晰
“如果你的作品内容很充实,那么无论风格多么粗糙,都会比那些句子精妙却漏洞百出、思想空洞的作品优秀。”——《非虚构写作课》
确定写什么以后,我们要考虑如何写。
《非虚构写作课》举了4个出色的非虚构写作原则:
1)正确
2)易懂
3)思想
4)得体
这四点总结来说就是,文章要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准确地传达信息。所以最重要的风格就是文章结构要合理。
现在很多文章有总结各种结构,总分总,并列结构之类。按照逻辑学的总结事物的规律大致可以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叙述。最常用的提出一个问题,介绍这个问题的背景,提出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属于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根据各种证据来阐述一个论点。提出一个观点,下面分几段来提出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最后再总结,并列结构就是典型的归纳法。
言之有物才是重点,至于文笔优美还是风趣,能够有那当然更好,但是那需要在你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的基础上才能锦上添花。相信没什么人愿意看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文字吧。
3、收集素材
光有点子,还不足以写出一篇文章。
在写作初期的时候,经常觉得写了没几百字就写不出来很容易烂尾,因为没有素材。我们的观点需要论据支撑,故事填充,文章才能够更加饱满,有可读性。很多的文章都喜欢举例子,因为你说一个观点,一个定义人们不一定能理解你的意思。你举个恰当的例子,就能让人懂了。
后来听人说要养成语文思维,就是注意日常收集素材。但是日常经历的局限性,很快就会写完。但我们看书,看电影,看文章也会有自己的感想,看到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素材。
日常收集素材只是收集素材的一种途径。我们还要针对我们的选题收集素材。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收集素材的途径。比如写“斜杠青年”搜索这几个字就会出来很多含有这个关键词的文章。
调查问卷,采访,和人聊天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的途径。但是我们聊天很容易把话题发散,从八卦谈到诗酒茶。所以为了收集素材的聊天需要引导对方回答你的问题,引导对方谈论你的话题。这个需要练习把握聊天的节凑。
4、整理素材
收集了很多素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用,我们还需要甄选我们要用的信息。如果是网络上的文章里收集的信息,那么最好是多收集不同作者的。网络文章的审核比较宽松,而且谁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想。很多像我这样的作者,在分享的本身,自身的观念也在改变。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写,视角不同,多对比几个信息的准确度会高很多。
整理信息的时候最好按照主题整理,同样主题的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方便寻找。不过如果太多了不愿整理也没什么关系,在标题里体现关键词,过后要用的时候好通过关键词搜索。云笔记一般会有标签功能,用标签也便于用的时候调出来。
素材多了以后,也需要定期清理一些已经过时的信息,增加最新的素材。
5、撰写初稿
如果前几步做的好,撰写初稿就按照文章结构把观点和论据素材往里填充就行。写初稿的时候不必在意写的好不好,先写就行了。反正还有改稿部分。不苛求自己,初稿就要写的完美,否则会给自己一个逃避写作的借口。
6、改稿
关于改稿这点,除了要意识到改稿几乎是写作的必要环节,还需要知道,在改稿的时候需要怎么改。
我们总是倾向于不会改变自己已经完成的。所以改稿必须客观,最好是能够放几个小时,或者放几天再改。放置的作用,可以让你退一步回望,当时可能带有某种情绪,等这股情绪消散去了,你也许就不那么认为了。也这期间你也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虽然改稿不是一个愉快的体验,但是最好留有足够的改稿时间。
写好的文章,最起码自己都要从头读一遍。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读,你凭什么要求别人读。
最基本的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语句是否简练,论据是否是支撑观点的。如果举的例子,跟你的观点相关性不大,那就删掉。素材是否放对了地方,我有的时候的素材跟文章是有关系的,但是需要调整位置。
我以前不舍得删掉一些没必要的内容,可能对自己写的字有一种留恋吧。现在经常一段几百字直接删掉,只要是我觉得删掉更好。不要留恋不会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的文字和素材。
改稿需要改到什么程度呢,改到达到你这次写作任务的预期。你觉得你已经把你的观点说清楚了。
你写作不一定要按照这个流程,但是有写作流程,更容易写出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我们要想有进步,最好还是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流程。这个流程也并不是一直一成不变,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长期写作不能只靠灵感,灵感可遇不可求,还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
简·耶格尔在《非虚构写作课》写到:“写作需要时间、练习与努力。读、写练习做的越多,写作的信心就越足”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我谈些什么》说过写作最重要的是才华,可是才华的数量和质量却难以掌控。但是长久的集中精力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才华集中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的地方,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作,时间久了,就会像强化肌肉一样强化脑海中的写作脑回路。为了便于开始写作,我建议总结一套自己的写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