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同,加上后天经历的差异,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我之前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线性思维型的人,当然,这也是在我接触到大量的系统思维和别的非线性思维模式后才慢慢意识到的。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吧,从小我就是用自己细致敏锐的感觉来书写,通过慢慢积累进步,直到每次作文都被老师表扬被同学期待的境地,我还是对列提纲这件事很抗拒。当然并不是说我的文章没有结构,只是我往往一次成型,那结构只是在心中有个大概的样貌在指引着方向,有时直接就是写着写着自己会浮现心头,然后我在延续感觉的同时抓住这个结构,完成剩余的部分。
这样写当然有风险,有时候就是写不出来,还有的时候,写着写着,结构乱了,或出现多个分岔路,而我站在岔路口结识了拖延症。
后来看到许多让我感觉很硬的文章,也只是觉得他们直接把事情一条一条讲得清楚明白,完全彻底,并不能理解这个画风的根本差异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只能把他们简单粗暴地划分成文科生的文章和理科生的文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看到易仁永澄老师的博客,发现他的文章结构性很强,逻辑特别严谨。当时跟着扒皮狼团队启蒙学习自己的思维导图,小组的图图说为什么我们扒皮狼每次要扒永澄老师的文章,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非常适合做脑图,结构分级特别清晰。我表示十分认可,但当时在内心并不觉得这对我有很大吸引力,我相信这也许是大多数文科生的直观感受,因为我们觉得这不过是追求不同画风不同罢了。
但是最近学习实践项目管理知识发现,结构性很强的系统思维在做任何项目中都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必备技能。更要命的是,项目管理课讲师@李秀燕在最近的这次课上总结了一句比较霸气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当一个项目来做,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虽然项目的定义是说做一件没有做过的事,但对于我们不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来讲,当你做每件事情都思考如何改进以便下次做得更好时,每件事情都是项目。)
因此,如果你确定要不断成长,进化成自己心希望的样子,那系统思维能力就不是一种选择,而应该是一项必备技能了,因为你每天都在不停地执行个各种项目。
记得《东吴相对论》某期讲“系统化生存”,吴伯凡老师说:
做一件事,从动力到执行到结果,不存在一个线性因果程序,而是在一个系统,一个特定唯一的场里面运行的。比如王安石变法以及政府的各种改革措施,本来出发动力是好的,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但是到达人民的层面要途经一个庞大的系统,到末端可能就变成了进一步盘剥人民的手段。因此,做任何事要考虑所在系统的各个环节因素,而不能简单地以线性思考方式来推行一个庞大的任务。
他讲到的变法演变成不好的结果其实就是在说缺乏系统思维导致思考不全面而可能造成的后果。这样看来,就能够明白,所谓文科生的线性思维和理科生的系统思维并不是画风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成长的阶段问题。
当我们第一次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难考虑周全从而造成结果不够完美,要达到无线趋近于完美,就必须总结经验的同时思考提炼这件事的结构和系统,才能保证下次尽可能规避方方面面的风险。这当然是成长阶段的问题,而不是选择画风。
像永澄老师这样的人就会刻意训练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从演绎到归纳,再从归纳到演绎,主动构建起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让系统符合MECE原则,并且不停地升级迭代,从而达成高效成长的目的。
因此,要想高速成长,就要放弃只是在线性思维里徜徉的惰性,主动接受痛苦和转变,主动构建自己的系统思维、机构化思考力,全面、立体地思考问题,让自己未来也可以成为指哪打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