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羽 配图/网络
刚刚过去的父亲节,明星大V们要么忙着晒父亲感恩父母亲情,要么忙着晒孩子表达为人父的喜悦,一片其乐融融之中,高晓松孤独地站在一旁,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高晓松第一次发微博回忆自己的父亲,吃瓜群众们想一窥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不成想看到的却是满满的伤感和心酸。
原生家庭的不幸: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高晓松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年幼时父母常年在国外,后来离了婚,他说“从小就自己长大,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高晓松在《奇葩说》上说过一句话:“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微博中也特别提到了一个场景:他从清华退学后,父亲要求他搬出去“不读书就不要赖在家里”,甚至亲自下厨炒了两个告别菜,还极为罕见地哼起了歌----让孩子离开家有这么开心吗?
让孩子不敢亲近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父亲的这种行为对一个十多岁还没有谋生能力的孩子来说,伤害是巨大的,巨大到让高晓松一度以为这是他们父子的“最后一面”。
后来高晓松只在妹妹的婚礼和爷爷奶奶的葬礼上见过父亲,再后来父亲去世,每年清明姑姑会给他和妹妹发祭奠父亲的照片,但“我俩一次也没去过”。
“你心里关于父亲那个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到特殊的日子它还会提醒你曾经有个伤口在那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离世,这份经年郁积的怨恨最终走向了放下,此生放过彼此,活着的人才能好好活,离开的人也“终于可以享受到无人打扰的时光,一动不动坐在水边,钓他心爱的鱼”。
原生家庭的幸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如果说父亲是高晓松的“不幸”,那母亲就是高晓松的幸运。他的博学多识、妙语连珠、豁达洒脱,可以说都源自于母亲。与对父亲的鲜少提及相比,对母亲的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建筑大家梁思成的弟子,高晓松不止一次说母亲有民国才女林徽因的风范,更在为母亲新书做的序中大方表白: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被高晓松写进歌词里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是来自母亲的教诲:“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就觉得很幸福。”。
高晓松是家喻户晓的音乐制作人,妹妹高晓江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兄妹二人的成功与母亲息息相关。
张克群说“我从来不在子女面前说‘教育’俩字,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有的家长爱指责孩子,那是因为他们忘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她说自己教育的秘诀就是“别管那么多”,她认为子女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自尊,有求知欲。
张克群讲到女儿小时候有一次一起走路时问“为什么我们走路的时候,月亮也在走路”,她一时答不上来,便把女儿带回家让父母帮忙解答,“全家一个物理学博士,一个教授,还有一个本科生围着孩子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会觉得他们的问题受到了重视,就会保持求知欲”。从高晓松学识的广博也能看出母亲教育的成功。
父爱缺失的家庭,母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高晓松的父亲去世后遗体被拉到火葬场,他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也替她鞠个躬,感谢那两粒开挂的精子。聚散纠缠,恩怨已断,一双儿女是她的骄傲。网友说“妈妈是个豁达的人,不一般。”
人生格局够大、豁达开明的母亲,给孩子的爱也是光明自由的;狭隘窒息的母爱则有可能把孩子逼入泥沼。
最近热播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中就有一个反面教材的母亲角色----朱朝阳的妈妈。朱朝阳自小父母离异,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又有了一个女儿,对儿子的爱逐渐敷衍、缺失;母亲的爱则混杂了她自己的各种缺憾,变得偏执、脆弱,甚至歇斯底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的,长期的情绪积压终有一天会爆发,表面上的乖小孩,心理上早已慢慢扭曲成坏小孩,想要摆脱母亲的控制。
你也许会说高晓松的妈妈是清华教授、知识分子,自然境界高格局大,普通家庭的妈妈根本比不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崔娃的例子吧。
崔娃是美国王牌节目《每日新闻》的主持人特雷弗 • 诺亚(Trevor Noah),他曾入选《时代》杂志“世界上最具影响力100人”。崔娃因怒怼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说、幽默评论5G、火神山医院等在中国圈粉无数,崔娃是国内网友对他的爱称。
崔娃在自传《生来有罪》中写道:“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而我的出生则是父母犯罪的证明。”他的父亲是瑞士白人,母亲是科萨黑人,黑白混血的崔娃一出生就“罪孽深重”,同时受到两个群体的排斥和偏见。
种族隔离制度导致崔娃基本没见过生父,继父的家暴则让他的童年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崔娃的母亲帕翠莎曾说:“即使他永远都无法离开贫民区,他也会知道贫民区不是整个世界。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她以身作则,拒绝接受黑人女性只能做女工或女奴的歧视,她去上秘书课、学习打字,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她拼命挣钱,让崔娃读好的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即使经济拮据,她也会带孩子去溜冰、看电影、郊游,去黑人被禁足之地;她鼓励儿子阅读,培养他独立思考、质疑权威的能力。
母亲的眼界格局、坚强乐观、永不服输,最终帮助崔娃走出了动荡不安的贫民区,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写在最后:
高晓松妈妈的“放手式”教育和崔娃妈妈的“引导式”教育,都体现了身为母亲的智慧。
高晓松出身清华世家,学习、成长的环境本身就是优良的,放手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自由成长、多涉猎、多鼓励即可。
崔娃生长在贫困混乱的贫民窟,环境中充斥着暴力和恐惧,摆脱这个环境、引导孩子看到更美好广阔的世界则是最重要的。
两位母亲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身作则。身教的影响力是远远大于言传的,母亲自身的努力上进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动力。
某种意义上说,家长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最初站的位置有多高、视角有多广,而更加广阔的天地,也让「大有作为」具备了更高的可能性。